(夢想路上困難多,竭盡全力始辦學;水稻北方種植開,董妞兒成了“繡花”匠。)
大齡學生的學習是需要很大毅力的,加之他們已經到了婚嫁年齡或者已經結婚成家,想要做到安心學習是比較難的,因此,耿老爹親自帶的夜校班堅持辦了一年多以後,這些學生們盡管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識,但不少學生的學習的熱情卻慢慢地減少了。將剩下來的二十多名學生堅持教到三年結業之後,耿老爹就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種植水稻上了。隻是在學堂裏實在抽調不開,比如,在耿英、耿蘭和耿直的媳婦生孩子期間,才來學堂裏接替她們教上一段時間,這是後話。
在這裏必須重點一提的是董二壯,這個斯斯文文的小夥子特別珍惜上夜校班這求之不得的學習機會。在為期三年的學習期間,他從來沒有耽誤過一次,而且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不僅如此,在以優異的成績結業後,他還總是一有閑暇,就書不離手;有了問題,就找嫂子耿英請教。耿英呢,對這個刻苦好學的小叔子也很是器重,總是想方設法幫助他不斷地提高學業水平。後來,“耿家小學堂”師資缺乏,耿正就聘用二壯教授一年級小學童。這二壯果然不負厚望,把所帶班級的小學童們教得滿好。再後來,在他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嫂子耿英的持續培養下,二壯最終成了“耿家小學堂”的一名非常合格的教書先生,這也是後話。
由於試種水稻取得了很大成功,耿老爹希望能夠盡快擴大種植麵積。然而事實上,想要使思維保守的鄉民們很快就接受這種新作物,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容易。但終歸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以後,在耿老爹的不懈宣傳和熱情指導下,“三六九鎮”南麵那一大片幾百畝水田裏,水稻的種植麵積逐年擴大了。這個美麗的鄉鎮也由此而增加了又一個讓周圍村莊裏鄉民們羨慕不已的理由。之後,深受北方人們喜愛的水稻又慢慢地開始在適合種植這種作物的周圍村莊裏種植開來。
從次年正月十六招收第二批學童開始,“耿家小學堂”開始了有了一年級和二年級兩種班級。師資力量抽調不開了,耿正隻好把原先的甲、乙、丙三個一年級班合並成甲、乙兩個二年級班,分別由自己和耿英帶;耿直則帶新入學的一年級班。從此之後,“耿家小學堂”隻招收年滿7歲的男女學童,每年基本上都可以招滿一個大班。如果某一年報名的學生人數太多,就分成甲、乙兩個班。
由於“耿家小學堂”不但教學內容新穎實用,而且學雜費用相當低廉,致使本鎮上和附近村子裏原有的幾個大小私塾紛紛辦不下去了。而當時,“耿家小學堂”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耿正就將幾名有聲望的私塾先生聘來自家的小學堂任教。附近村子裏一些有接送條件的人家,也把自家的小娃娃送來“耿家小學堂”學習。
耿正和秀兒成婚後,青山和青海這一對雙胞胎兄弟也於次年夏天,與各自心儀已久的本鎮王氏女子和董氏女子於同一日熱熱鬧鬧地舉辦了婚禮。此後,娘家粉坊裏幫忙幹活兒的人多了,秀兒就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放在幫助耿正操持學堂的日常事務上。其他不說,隨時備足了師生們喝的開水,就是秀兒每天必須做的一件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