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群落土一堆,世代鄉民樹口碑;造福鄉裏當年夢,中華騰飛靠後人!)
由於學堂裏有那麼多學生在等著上課呢,耿家兄妹們沒有太多的閑暇時間為爹爹操辦隆重的喪事,而且他們也知道,爹爹是不希望他們這樣做的。於是,他們就仿照去年爹爹親自主持為娘操辦的喪事那樣,並沒有大操大辦,比如請鼓樂響器,擺長街宴什麼的;隻是在出殯當日的早上,在靈前擺了幾張大桌子,全家大小坐在一起,和逝去的親人吃最後一頓團圓飯而已。就連青山、青海兄弟和二壯、董妞兒等各家的大小人等,也都是在自己家裏吃了早飯以後,才早早過來幫忙安排出殯事宜的。
耿憨夫婦是兩年前先後去世的。耿憨辛勤經營了一輩子的粉坊由青海接手繼續經營去了。除了種地之外,青山還是更願意與多年的老搭檔,親哥哥一樣的大壯一起跑跑外運,再做做內銷什麼的,日子過得滿樂和。
如今,那老哥仨夫婦們就要到地下團聚,重新再續他們在人世間的兄弟妯娌情誼去了……
出殯那日,耿正兄妹四人謝絕了全鎮鄉親們爭著要送這位可敬老先生一程的願望,隻讓耿老爹當年親自組建,後來又經過幾次新老更替的土戲班子裏的樂器組,在通往東山的大路口上,為即將永遠安息去的爹爹,最後演奏了一次他平時最愛聽的自創歌舞曲:誰不說俺“三六九鎮”美!
在這美妙的樂曲聲中,郭美妞兒和二壯各提著一隻大木鬥擠過來了,裏邊裝滿了小小的白色紙花。
美妙的樂曲聲悠揚地飄遠了,郭美妞兒聲音哽咽地對大表哥耿正說:“這些花,都是學生們親手做的……”
二壯含著熱淚說:“給俺叔帶上哇……”
耿正接過來這兩大木鬥白色的小紙花,聲音顫抖地對郭美妞兒和二壯說:“好,都,都帶上……你們,快回學堂去哇!照看好學生們,俺們下午就回去上課……”
郭美妞兒和二壯含淚點頭站在一邊。耿直和尚武上前來各接過一大木鬥白色的小紙花放到耿老爹的靈柩旁。
耿正兄妹四人夫婦們身著孝服向送行的鄉親們三叩謝。
孫輩兒女們站在父母的身後向送行的鄉親們三鞠躬。
郭棟夫婦和兒女們也哭著擠過來了……
近處遠處都是不斷擁來的鄉親們,大家目送著拉著耿老爹靈柩的騾車,在兒女親人和孫輩們,還有青山等侄兒女們的護送下慢慢地上山去了,越走越遠……
將耿老爹和郭氏合葬之後,兒女們就在爹娘的墳前,把那些再次裝扮了靈車的白紗和那麵當年從南國一路飄揚回來的招魂幡,以及隨同爹爹的靈柩一起來到墓地的那個用大紅色篷布包裹著的沉睡模特兒,一著了……
孫輩們將滿滿兩大鬥白色小紙花一把一把地抓到燃燒著的火焰中……
焚燒之後的灰粉灰末,在墳頭上方盤旋飛舞一番之後輕輕地落下來,覆蓋在那一杯新土上……
遵照耿老爹生前的一再叮囑,他和老伴兒的墳塋就是家鄉最普通不過的那種土墳,連簡單的墓碑也沒有立。淹沒在一個個家鄉故人們的群落中,除了他的兒女後人和鄉親們,恐怕再沒有多少人知道,永遠沉睡在這一方鄉土中的老人,為了實現自己造福鄉裏的美好夢想,曾經帶著自己的三個兒女經曆了那樣的曲折與艱辛……
也沒有多少人知道,為了支持丈夫實現夢想,他賢惠的妻子獨自一人帶幼女在家裏苦撐苦盼華早生,而長大後的小女兒竟然已經不認識自己的爹爹和兄姐了……
還有,耿家父子們在南下辛苦創業的那些年間,所經曆過的那一樁樁,一件件催人淚下的故事……
然而又有誰會知道,這位永遠沉睡在這一方他寄予一生厚愛的故鄉熱土中的老人,他的兒女後人們為了延續和揚光大他的美好夢想,還將得繼續付出多少,多少……
再後來,美麗的“三六九鎮”上,又增加了深受人們敬仰愛戴的李氏一族。
“耿家小學堂”裏朗朗的讀書聲持續了好多代……
“三六九鎮”大戲台上,鄉民們喜聞樂見的歌樂聲經久不衰……
“三六九鎮”真得越來越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