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作者的往事(一)(2 / 2)

“我們去看海,好不好?”戴明想看海。熊也想看。

他們坐車去了惠州。如願以償的看到了海。

當他們回到江西的時候,又在網吧歡度了幾日,錢無剩多少後,他們各回了各家。

高三的時候,戴明去了另一所高中。

隻讀了兩月,戴明因逃學的原因又輟學了。

這次,戴明被另一個高一時時常一起逃學的同學鄧叫去做了保安。鄧也輟學了。

如此做了半年多的時間,保安經理要戴明剪頭,戴明這次又是倔了,不剪,辭職。

宅在家看小說,聽父母的嘮叨與埋怨。偶爾鄧會與他一起去上網。如此晃蕩到了大學開學的日子。鄧要去讀大專,邀戴明一起去讀。戴明不知未來路去做什麼,他也想體驗一下大學的感覺,所以向父母提了想去讀大專的要求。

父母一向有求必應,雖戴明屢讓他們失望。其實他家並不富裕,但戴明心裏不在意,他隻在意自己的感覺,他是個自私的人。

如他常說的、心底想的:活著,隻是一種感覺。螞蟻之痛,難道就不是痛麼?我的父母雖生活中有苦,哪沒有樂麼?誰都是一樣的,在欲望裏沉淪,在苦樂裏來來往往——都隻不過一場短暫的感覺罷了。

這是他自私的思想的理由。也是他不在意別人如何看待他的原因。他妄認為自己已看透了一切。

他把發留到了能紮辮的程度,且紮起來了,走在街上,別人看他,他毫不在意。

讀大專的學校就在離家騎車不過十幾分鍾的路程的地方。但學校規定第一年必須住宿,戴明也想住宿,所以戴明住在了學校。

舍友有三,其一是喊他一起來讀這學校的鄧。還有另兩人來自鄰縣。

戴明與鄧又是如他們在高一時那般,時常逃課去網吧,或到處騎車亂晃蕩。他就是不想坐在教室裏,他感覺他的心在坐牢。在逃課的路上,他總能感覺到一絲自由。雖然不長久。

來這裏讀大專的時候,戴明就打算隻讀一年的。和他一起來的鄧隻讀了一個學期就輟學了。剩下的一個學期,戴明偶爾去圖書館,看些哲學和物理的著作,或一個人騎自行車到處看風景。

從很早以前開始,大約是初二的時候,他就對這個世界有了自己的獨特認識和理解。他想找到自己活著的理由。他一直很悲觀,甚至是絕望。他屢次都想在流浪的途中死去。

在這學校快讀完一年的時候,鄧從烏魯木齊回來了,問戴明,“要不要一起去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是一個很遠的地方,戴明想去很遠的地方,試圖緩解一下快要窒息的絕望。

在走的時候,他母親哭了,要他不要走。戴明還是走了。坐飛機去的。他問父母要了兩千元,一千元花在了坐飛機上。

至了烏魯木齊後,鄧並未給戴明找到工作。鄧的父母在此工作了十數載,他們也沒地方給戴明住和提供工作,戴明無法,找了一個包住的網吧的工作,做網管。

工資低廉,不包吃,不過戴明無錢吃飯可以向老板支取吃飯的錢。

來時,戴明從學校的圖書館租了數本哲學物理類的書,戴明裝在背包裏帶來了。夜裏,戴明會在宿舍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