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章節(1 / 2)

洪仁空大義,認為在清朝和英國開戰的時候與清朝作戰實乃內亂,乃不識大體,與華夏不利,不願,故此太平軍繼續韜光養晦,並暗地裏支持援助清兵作戰。

公元1833年7月,中英戰爭再次落帷幕,這是一場持續了近三年的戰爭,各處戰鬥多達千次,戰場遍布清朝沿海,慘烈萬分。

沿海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萬般無奈之下為保存性命,集體遷移至清朝中部地區,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大遷徙“中英大遷徙”

最終,縱然清朝愛國人士奮不顧身,浴血奮戰,千萬將士馬革裹屍,還是沒能逃脫戰敗的命運。

畢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改造之下,英國的科技力量早已經是今非昔比,遠遠勝過閉關鎖國的清朝。

道光帝嘔心瀝血,極力挽救清朝破敗衰亡的命運,在清朝大敗之後吐血生疾,不久於人世,其子文宗,鹹豐皇帝繼位。

1833年九月,鹹豐皇帝繼位,鹹豐性格軟弱,不願意再與英國交戰,不敢承受失敗的痛苦,於是再次派出大臣議和,決定以付出代價來平息這場戰爭。

清朝官兵的殊死鬥爭,英勇反抗,著實是嚇住了英國人,雖然他們終究是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卻也不願意再次和清朝開戰,所以,因為害怕過分的要求會導致清朝態度反彈,出現和簽訂南京條約而引起的戰爭一樣的結果,英國最終隻是要求清廷賠款白銀8億兩,分5年還清。

至此,清朝進入了一個外界環境相對安定的局麵。

然而,清朝已經是羞澀囊中,百年的社稷岌岌可危。

久經戰火的百姓,慘遭大敗,已然是破敗不堪的清朝江山。

一個是生活難以為繼,希望得到朝廷援助,一個是肩負巨額賠款的債務,竭盡所能的搜刮民脂民膏,以償還賠款。

百姓哀鴻遍野,怨恨遍地叢生,中原大地的哭聲直上雲霄,久久不熄,另加清朝皇室親貴們奢侈無度。

哪管國家生死矣,隔江猶唱後庭花。

清朝百姓與政府之間的矛盾加劇,已經成為不可調節的死結,造成了難以想象的軍民局麵:民見官,猶如老鼠見了貓,好比綿羊遇豺狼,就像美女碰流氓。

百姓對於清廷已然絕望。

亂世生時見英雄,官逼民反,曆來可見。

同年十月。

雲南西部,回民大起義爆發,以馬文龍為首的一支回民襲擊官府,聲稱討伐貪官汙吏,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令一支回民,以杜文秀為首,直取昆明,短短數月,回民起義聲勢浩大起來,攻占了雲南省50多個州縣,全國嘩然,震撼不已。

黔東北銅仁府一帶,白蓮教在徐廷傑的帶領下起義,貴州一帶,劉義順以“反對苛捐雜稅”為名發動起義。

天下大亂,清朝顧此失彼,忙於征討各地起義。

而在這絕佳的時機,洪秀全,太平軍,一個低調了數年,幾乎快要被世人遺忘的勢力,終於探出了潛淵之龍一般的頭顱。

太平天國,建立。

三日下永安,五日拿桂林,複克全州、取長沙、下武昌、平九江、得湖口、戰永安、敗南京,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摧枯拉朽。

而在這些攻城略地的大戰之中,石達開、楊秀清、李秀成三軍,軍紀嚴明,戰力無匹,猶如三把勢不可擋的利刃,殺的敵人膽寒,嚇的清兵畏首,“天國三戰王”之美名不脛而走。

至於海軍,蕭朝貴不負眾望,在水戰之王羅大綱的輔佐下,天國海軍實力與日俱增,最終大敗清朝名臣曾國藩,逼的曾國藩險些投海而亡,一戰成名,聲名鵲立,一時無二。

此外,都說大浪淘沙,英雄盡顯,果然不假。

一批極為優秀的後起之秀紛紛浮出水麵:陳玉成、林啟榮、李開芳、林鳳祥、許宗楊。曾立昌等,皆是被洪秀全委以重任,在太平軍起義的過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至1834年二月,清廷在派出僧格林沁鎮壓回民起義,霍隆武鏟除白蓮教之際,太平天國已成大器。

1834年六月,清廷基本上平定了內亂,終於可以轉過頭來對付洪秀全了。

然而,就是這麼短短的幾個月,在太平天國各種利民政策的出台之下,再加上天王洪秀全善待百姓,仁義無雙的美名,華夏百姓紛紛來投,且都得到了洪秀全的妥善安置。

1834年九月,太平天國臨時定都天京,與北平的紫禁城隔空對峙,太平天國成立後,洪仁空不改初心,沒有再施行封建帝王製度,而是依法治國,大力加強黨的建設。

在他成立天國以來,雖然大小戰事不斷,卻一直不忘在閑暇之餘寫下大量後世的共和民主思想的書籍,並加以印刷,免費發放。

是以,民主共和的思想慢慢的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百姓才是國家的主人,人人都曉的法治之下,人人平等,往日那種皇帝專權,剝削百姓的日子,再也沒有人願意去經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