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百煉成鋼 第五十九章 魯西亂局(1)(2 / 3)

民軍潰散後,李樹椿以魯西行轅主任的名義,收編各路民軍。實際上其中幾路大的民軍,早就暗中投靠他了。他給了這幾路民軍首領“保安旅”旅長的名義,給了王金祥聊城專員的名義。所以,聊城地區,相當複雜,張秦川團,麵對的是敵、偽、頑交織在一起,要打開局麵,不是打一仗、二仗就能解決問題的。

張秦川團進入,首先不是要與日軍的獨立第七旅團第十四聯隊拉開架式打一仗!獨立第七旅團屬於甲級旅團,第十四聯隊有三千九百人,還加上師團配屬的部隊,超過了五千人。張秦川的三團,雖然有三千多人,但地方基礎不好,還不敢去碰這個硬釘子。因此,張秦川團進入後,首先是與地方黨組織一起,發動群眾,建立地方縣、區政權,建立縣獨立營、區中隊什麼的。對原來的各縣、區小股遊擊隊進行整編。

張秦川可沒有曹誌那麼“闊”!縣、區地方部隊基礎好。為了使各縣的地方武裝迅速形成有較強戰鬥力的部隊,他不得不把他這個主力大團,縮編成隻有五個步兵連、一個炮兵連、一個團直屬隊的小團。把二千多人的主力部隊,分散到各縣,與原區、鄉遊擊隊合編,成了十支縣獨立營,並派骨幹到各區中隊,擔任軍事主官。所以,張秦川團,進入聊城後,表麵動靜並不大,但在底下鬧得歡。派出一支支由幹部訓練班出來的地方幹部,配以主力部隊連、排為主的武裝工作隊,分散到各縣、區,開展整頓遊擊武裝、發動群眾、建立政權。

那些“民軍”也知道有一支八路軍部隊進入了聊城地區,一些與日軍搭上的“民軍”,報告了“皇軍”。日軍各縣的部隊,也在偵探這支“八路軍”的動向、規模,在沒有搞清楚前,也沒有出城掃蕩。這大冬天的,冰雪遍地,出動掃蕩也不是太方便。再說,發現的都是多支小股部隊,掀不起大浪。等到把這支八路軍的底牌摸清楚了,來一次大規模的掃蕩,殲滅還是趕走,對於第七旅團第十四聯隊並不是太難的事。

日軍第七旅團的第十四聯隊,當發現這些八路軍番號的正規部隊,並非是一支沒有多大實力的小股部隊,而是一支戰鬥力強悍的主力團時,非常可悲的是:並不是八路軍部隊襲擊了日偽軍。因為大冬天的,日偽軍貓在縣城裏不出來,八路軍也沒有去打縣城。而是聊城境內的部分屬於範築先將軍部隊的民軍,投靠了“山東省政府”,成了地方“保安團”的部隊,與八路軍一支區中隊發生了摩擦,打了起來,而一支三百多人的保安團被打垮,日軍第十四聯隊才注意到了,這個聊城地區進入了八路軍的大批正規部隊。

日軍第十四聯隊的聯隊長岡部二郎大佐,當然知道境內有屬於國民黨的保安旅、保安團、保安大隊什麼的。還有小股共產黨的遊擊隊之類的遊擊雜牌武裝。他也進行過清剿掃蕩,那些雜牌子小部隊是望風而逃,因兵力有限,幾千日軍,也顧不過來,反正他們也鬧不起什麼大事,其中幾大股“保安旅”之類的,私下與日軍聯係,表示要歸順日本皇軍。雙方正在談條件。

日本內閣為了能盡快解決“支那事變”。武漢會戰結束後,因兵力枯竭,國庫也因戰爭幾乎而淘空!除大量征用預備役部隊進入現役,編成“特設師團”之類的臨時部隊外,在占領區強化治安,把掠奪的大片中國最富裕的地區,變成能支持戰爭的資源地。因此,除了誘降、逼降國民黨政府外,對占領區內,國民黨係的部隊,也盡量誘降。甚至對那些地方雜牌部隊,可在不改變番號,隻要不與皇軍作對,可就地駐防,協助皇軍維持地方治安。並由皇軍提供部分經費及武器彈藥。這個條件,對於一些又想當“婊子”又想立“牌方”的雜牌軍係,還真有誘惑力。這些人自我標榜是“曲線救國”,並且還有什麼中央政府私下同意的說法。這種事情在曆史上都有這樣的傳說,但沒有任何曆史文件能說明是蔣介石係統中央政府有這方麵的指令。不過,抗日期間有幾十個國民黨的將領率部投降日軍。事後並沒有得到任何懲處!有的還升了官,也許算是一個旁證。而率部投降日軍最多的,還是馮玉祥西北軍係統的將領。第二是東北軍。這兩支地方軍係,在現代的語境下,都認為是地方軍係中抗日最堅決的軍隊。當然,他們中間也有不少抗日民族英雄,也有不少抗日部隊,但投降將軍也是最多的。

而山東地區,正是西北軍係統韓複渠的地盤。那些留在山東的小軍頭們,秉承了西北軍係統朝秦暮楚的傳統,從他們的祖師爺馮玉祥開始,包括他手下的十三太保,哪一個高級將領在軍閥混戰期間,不是今天投了蔣介石,明天又投了閻錫山,後天又可能投了張學良。這個西北軍係裏的將領,在蔣介石、張學良、閻錫山、兩廣之間跳來跳去的。西北軍中起義投共的部隊最多!當然是在“國軍”敗局已定時!怎麼說呢?“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什麼國家、主義?在他們眼裏,都是浮雲!關於西北軍係裏的那些“爛事”,對中國情報精細化的日本間諜機關,可能比我們現在的某些曆史學家還要清楚!日軍駐軍長官,當然知道這些地方軍係的情況。如果日本公開這些曆史檔案,可能現在的民國史中一些“事”要改寫。解放後為了使民國中的曆史有真實的原始資料,一些原來的軍政要員們聘為文史專員,拿著比普通人高七、八倍的薪水,寫回憶錄。但這些以回憶錄為主的文史資料,從字裏行間也能看出為自己推卸責任、塗脂抹粉的痕跡。又因為當時的語境所限,難免掩蓋一些真實的史實。這也怪不了我們的民國史專家們。

所以,日軍第十四聯隊的聯隊長岡部二郎大佐認為,聊城地區無大事。又是大冬天的,他也收兵回營去貓冬了。準備開春過後,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掃蕩,徹底清除、收編那些“民軍”之類的遊擊雜牌部隊,在各鄉鎮建立維持會之類的政權,再建一些據點,把聊城地區,徹底“治安強化”!而對於共產黨、國民黨的小部隊,不時有點小摩擦,他也知道。他對那些中國人內鬥小打小鬧的不感興趣,中國人自己要打,你們隻管去打吧,打死得越多越好,他才懶得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