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朱元璋為防禦蒙古舊部,將寧王(朱權)分封在寧國,今內蒙古一帶,與燕王朱棣等節製沿邊兵馬。
寧王因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朱元璋允許其兵馬超額配置,以至於後來寧王發展到甲兵八萬,戰車數萬,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寧王麾下的躲顏三衛,在這當世沒有一隻軍隊可以與之抗衡,寧王曾多次隨諸王出塞作戰,尤其和朱棣配合次數最多,可以說在朱元璋的兒子裏麵,就屬兩人的軍事才能最厲害,所以才有了寧王善戰、燕王善謀一說。
所謂寧王善戰,其實主要歸功於朵顏三衛的軍事力量,此前,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泰寧衛為甕牛特,福餘衛為烏齊葉特,後來明朝大將藍玉將其蒙古餘部打敗後,軍隊全部歸於朝廷,朝廷覺得蒙古人的稱呼太過繁瑣,所以在三部中挑選出最為強壯的猛士,統稱為朵顏三衛,歸於寧王麾下。
朱棣聽聞道衍的話後不禁陷入了沉思,老十七的軍事力量是毋容置疑的,但是自己幹的可是造反的活計,以朱棣對他的了解,他是肯定不會跟隨自己的。
半晌,朱棣搖搖頭苦笑一聲道:此事我看可行的機會不大,老十七的脾氣我太了解了,我那侄兒如此對諸王削番,他都無動於衷,顯然是沒往造反這方麵想過,再說他現在握有重兵,若真要是造反的話,肯定已經有準備了,我去求他又有何用?
話雖如此,但如今的形式對我們可謂大大的不利啊 ,若無強援相助,恐怕北平的安穩隻是時間的問題了,道衍緩緩的對朱棣說道,也就是道衍敢對朱棣說的這麼直接,朱棣明白道衍說的卻是事實,頓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在朱棣看來,去求老十七出兵助自己,根本一點希望也沒有,所以未在這一點上往下想。
王爺,寧王不同意,我們可逼他就範,楊烈站出來道,
哦?如何逼他就範,烈哥兒可有辦法?朱棣一看楊烈開口了,潛意識裏便覺得有了希望,連朱棣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仿佛有楊烈在,再難辦的事情也會有辦法。
王爺,此事卑職也隻是稍微有點眉目,待卑職回去想想後在向王爺細細說來,楊烈雖然已經想到了辦法,但在這大庭廣眾之下,還是謹慎為妙,雖說在此處的都是朱棣的心腹,但是所有的大事幾乎都是毀在這萬一上麵,所以,楊烈不得不謹慎行事。
恩,我很期待你的妙計,
諸位,此事就先商量到這裏,今日本王為大家帶來了一個噩耗,說著朱棣看了張輔一眼,張輔似有感應似的緊張的看著朱棣。
張輔,本王對不住你,本來我與世美商議好分兵前來救援北平,可世美在路上遭遇埋伏,等我趕去時,已經剩下不足千人,眾人全都拚命廝殺,終於救出你父,但,,,,,朱棣忍不住哽咽道:但你父緊急關頭為我擋箭,不幸戰死,就連,,,就連 世美的遺體都沒有救出來,說完朱棣扭過頭去,眾人隻看到朱棣的肩膀不停的抖動,便知道張玉的死對朱棣的打擊巨大。
張輔仿佛沒有聽到朱棣的話,愣愣的待在原地不動,楊烈看後不忍,上前抓住張輔的手道:想哭就哭出來吧,哭出來會好受點。
啊 ,,,,張輔忍不住仰頭大喊一聲,隨即蹲下去雙手抱頭痛哭起來,眾人看後紛紛落淚,就連朱高煦這麼粗狂的人也忍不住紅了眼圈,像火真、陳亨、陳宣、顧成等人都是忍不住的哭泣起來,張玉生平為人低調,待部下極好,所以在場的眾人都非常惋惜張玉的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