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棣準備向朱元璋請旨自己與蓮兒的婚事時,宮內出事了,太子妃因生產次子朱允炆時難產去世,這一下朱棣的婚事就耽擱了下來,再後來等到喪期滿了,朝中大臣又要求先以太子婚事為重,於是選來遠去便機緣巧合的選中了呂本的女兒,呂本大喜,此時也顧不上朱棣了,當日便進宮謝恩,蓮兒自是一萬個不願意,整日在家中哭泣,甚至絕食抗議。不過後來仍沒有擰過呂本,蓮兒也知道,若在堅持下去必會惹的陛下不滿,到時候恐連累了全家,於是蓮兒在悲痛中隻好點頭應允,緊接著便被接進宮中學習禮儀。
從朱標選妃,到確定婚事總共用了一月不到的時間,這期間朱棣也曾找過朱元璋,但朱元璋都以其他借口給回絕了。
朱棣大怒,整日摔打王府各種器物,最後眼睜睜看著蓮兒嫁給自己的親大哥卻又無可奈何,當然,這一切朱標都不知道,若是朱標知道的話,以他的性情定然死也不會搶了弟弟的女人。
然而,不管怎麼說,新娘嫁人了,新郎卻不是朱棣,朱棣自此以後變得異常沉默,整日帶領王府護衛去郊外操練,朱元璋的錦衣衛遍布天下,不久之後,朱棣的異常行為便傳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也非常喜歡這個敢打敢拚的四子,隻是太子的婚事絕不能遷就朱棣。於是又召集眾臣商議朱棣的婚事,當時還在督察院任監察禦史的楊瑞便向朱元璋提議:聞魏國公徐達長女賢良淑德,又喜愛研究兵書,素有女中諸葛之稱,若與文韜武略的朱棣結合想必定會琴瑟和鳴。
朱元璋一聽當即大喜,直接拍案定下這門親事,當時徐達還健在,一聽自己的長女要嫁給朱棣,自然是喜不自勝,徐達武將出身,對朱棣也非常滿意,就這樣,在蓮兒出嫁三個月後,朱棣迎娶了徐達長女。
一晃十年而過,徐達長女確實如楊瑞所說,賢良淑德,文武皆通,與朱棣二人琴瑟和鳴,舉案齊眉,朱棣慢慢已經習慣了有徐氏的存在,兩人十分恩愛,但是,蓮兒的事一直是朱棣的一根刺,如鯁在喉,大丈夫不能一日無權,否則,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然,太子之位自己隻能仰望卻不能覬覦,因為大哥朱標是個真正的老實人亦是一個真正的好人,上;對父皇母後孝順有加,下;對兄弟姐妹兄友弟恭,還敢於向父皇沉痛朝政的弊端,朝中上下都極為擁護太子。
如果事事都是這樣平淡的走下去,也就沒有了今後的四年靖難了,不久後,朱元璋意欲遷都長安,朱標奉朱元璋之名前去巡視長安,在回來的路上感染風寒一病不起,回京後沒多久便撒手而去。朱元璋辛辛苦苦的培養朱標,無論文武,都是按照帝國繼承人的標準來培養的,沒想到老來了還要白發人送黑發人,朱元璋悲痛萬分,大病一場,蒼老了很多。
太子駕崩,那就再繼續挑選繼承人吧,於是朱元璋把目光瞄向了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早早的就夭折了)朱允炆和朱棣,雖說朱棣很像自己,但朱元璋太了解這個兒子了,好勇鬥狠,看誰不服就知道打,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正是需要恢複生產,與民休息的時候,朱棣顯然不太適合。
反觀朱允炆,雖說小小年紀,但溫文爾雅的性子確實很像朱標,加上朱元璋對朱標的思念之情,所以力排眾議,立年僅十一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
當時朱棣在朝中的呼聲也很高,也有一大批支持者,武將有常遇春、湯和,文官有李善長、楊瑞等德高望重的這些人支持,朱棣已經看到了希望,誰知最後父皇卻選定了乳臭未幹的朱允炆,朱棣無奈的很,兩次失敗都是權利的不足,這時候的朱棣還沒有任何想法,但朱元璋為了能讓朱允炆順利繼承自己的帝位,逐漸開始對功臣下手了,首先將一眾開國功臣找借口滅了,後來又感到這些王爺在京城對朱允炆影響很大,便開始了大量的藩王就番工作。
因朱棣文武皆修,所以被朱元璋安排到了北平抵禦蒙古舊部,又擔心朱棣沒有作戰經驗不敵元蒙餘孽,於是將大明第一國公徐達也調任北平,兩人共同防守。
要說朱棣對朱元璋不恨那是不可能的,都是他的兒子,卻有天大的區別,這讓朱棣如何不恨,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便從朱棣的腦海冒了出來,朱棣一刻也不想在南京待著,接到聖旨後進宮謝恩,隨即準備三日後啟程。
臨走的前一夜,忽然有一人求見,朱棣心煩的很,一概不見,後來門子給朱棣送進來一件信物,朱棣連忙親自跑出王府相迎,不錯,來人正是蓮兒。
正是應了那句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此時的蓮兒雖說早已為人妻,為人母,但見到朱棣時露出的那副小女兒的神情,在朱棣看來卻一點都沒有變,蓮兒是趁著回家探親的空隙來見朱棣一麵。十年來兩人第一次見麵,蓮兒自知對不起朱棣,所以一個勁的道歉哭泣,蓮兒越是如此,朱棣卻越覺得對不起蓮兒,都是自己的無能沒有保護住自己的女人,最後,兩人揮淚道別,也是那一次,朱棣向蓮兒承諾,今後定會再來京城迎接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