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三章:幾人歡喜幾人憂(1 / 2)

感謝各位對本書的收藏支持,催更支持,打賞支持,你們的支持就是我的動力。謝謝!!!

皇宮雖說已經在朱棣的掌控之中,但朱棣還是喜歡住在京城的燕王府,這大概就是一種得意的低調行為吧!

是夜,燕王府內,朱棣及一眾文武端坐一堂,“諸位兄弟,本王能拚搏到今天,有如此成就,實在是離不開各位兄弟的努力,本王在此敬各位兄弟一杯!

陛下請,眾人先幹為敬。

九江、增壽,祭拜皇考的事宜準備的怎麼樣了?待一杯飲盡,朱棣開口問道!

回陛下,已經準備妥當!徐增壽正忙著與楊烈喝酒,所以沒有聽到朱棣的問話,李景隆一聽朱棣發問,趕緊回道。

好,本王雖無意帝位,但諸位兄弟的擁護之情本王甚是感動,一切功到渠成後,本王必不會虧待了眾位兄弟。

眾臣一聽頓時大喜,那些出力甚微的也是喜形於色,有些人卡在那個位置上,若沒有很大的功勞和出色的政績,也許到致仕也不會再有升遷的機會,如今輕輕鬆鬆的一次勸進,說不得又要往上走一走了,又沒有風險,又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當真劃算的很。

君臣同樂,氣氛融洽,一夜無事,第二日辰時,除北平留守的那些人沒有趕來,南京所有文武基本上都來了,當然,那些不同意的早已經在大牢裏待著呢。一切準備就緒,眾人趕往太廟,因為皇後與皇子們都不在,所以此次祭拜既簡單又倉促,隻是為了政治的需要。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稱太廟,按周製,位於宮門前左(東)側。

楊烈還是第一次來到這裏,抬眼望去甚是輝煌,隻見通往太廟的跨河有7座單孔石橋.金水河北為太廟主體建築,有內圍牆環繞,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戟門內在中軸線上布置的前殿、中殿、後殿3座大殿。

前殿和中殿建在一個3層的土字形漢白玉石台基座上。前殿是皇帝祭祀時行禮的地方,原為9間,後改為11間,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殿前有月台和寬廣的庭院,東西兩側各建配殿15間,分別配饗有功的皇族和功臣。例如徐達就有配享太廟的榮譽。

中殿供奉曆代帝後神位,麵闊九間,是黃琉璃瓦單簷廡殿頂,中殿東西兩側各建配殿五間,用以儲存祭器。

後殿供奉世代久遠而從中殿遷出的帝後神位,麵闊九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式和中殿基本相同.中殿和後殿之間有牆相融。

在太廟總體設計中,以大麵積林木包圍主建築群,並在較短的距離安排多重門、殿、橋、河來增加入口部分的深度感,以造成肅穆、深邃的氣氛。

大殿體積巨大,坐於三層台基之上,庭院廣闊,周圍用廊廡環繞,以取得雄偉氣氛。此外,大殿內簷彩繪以香黃色為底色,配簡單的旋子圖案,加強了建築物的莊重嚴肅氣氛。

大殿對麵是大戟門。此門得名於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陳戟120枝。

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麵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麵為神廚與神庫。大戟門有五個開間,當中三間均為前後三出陛,中階九級,左右則各七級。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門,五彩琉璃門是祭殿的正門,此門得名於五彩琉璃的裝飾,門內為玉帶河及金水橋,門外的東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廟的正門設於朱雀街內禦路東側,稱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該門與朱雀街內禦路西側社稷壇門相對稱。燎爐:大戟門內稍東與西南方各有一座黃磚燎爐,是專門為焚燒祝帛而設。

朱棣帶領眾人祭拜的地方在前殿,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這裏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漢白玉石欄環繞,月台禦道正麵依次刻有龍文石、獅紋石和海獸石。殿內的大梁為沉香木,其餘用金絲榆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均貼有赤金葉。殿內原供奉木製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龍,後座雕風。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寬九楹,深四楹,通過石露台連接前殿,殿外的石階下左右各有二個石燈。殿內正中室供太祖,其餘各祖分供於各夾室,目前殿內隻有太祖朱元璋和太子朱標。

神龕之外陳列著與神牌數目相同的帝後神椅,麵闊九間,進深四間,殿內祖宗牌位同堂異室。對於皇後的祭祀,朱元璋下令有明一朝僅供原配。所以即使將來蓮兒歸西,靈位也不能進入太廟,因為她是朱標的繼室。

各夾室內陳設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於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寢。

文獻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製度很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