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遷怒,不貳過(1 / 1)

孔子七十二門生中要屬顏回最聰明,卻英年早逝。他因為家境清貧,死後無法按照當時的禮儀殯葬,而是由父親顏路四處籌款,靠親朋好友的幫助才完成葬禮。顏回的死,孔子非常悲慟地說:“自從有顏回這位弟子之後,學生間的感情更加和睦,更加親近了。”顏回的聰明才學,很受老師孔子的讚賞與喜愛,但是最讓孔子懷念,而津津樂道的是他“不遷怒,不貳過”的品德。

曾經,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哪位最好學不倦呢?”

孔子回答:“所有的弟子中,以顏回最好學。他不會遷怒於人,也不會重犯同樣的過錯。隻可惜年紀還輕就死去,現在已經沒有顏回這樣好學的人了。”

足見古聖先賢重視一個人的才學智能,更重視他的品格道德。

因為常人容易犯下“室怒市色”的過失,一旦怒火中燒就會失去是非判斷的能力,受到一點怨氣,稍有不如意,就怪罪、遷怒不相幹的人。所以唐彪說:“盛怒時,與人言語,顏色必變,詞氣必粗。知我者,謂我因怒而氣暴;不知我者,謂我怒彼而發嗔,啟人仇怨矣。又人怒時,一語不合,即加遷怒,甚且遷怒於毫無關涉的人,故怒極莫多言也。”動怒時不多言,不形於色,是做人的基本修養,也不至於“啟人仇怨”了。

不遷怒於人是修養,不重犯過錯,也是為人稱道與尊敬的涵養。“不貳過”是一種自覺、自省的功夫;清人洪仁玕認為:“既自問不敢謂無汙,則又當何如以愛己身乎!惟悔改不貳過而已。”非聖人皆有過;人的尊貴不在於犯不犯錯,而在於勇於改正,有心懺悔過愆,改往修來。

一個人讀再多的書,如果不能落實於生活人事往來中,也不過是個於世無益的書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