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促進了文明的演進,溝通了人們的思想與情感,更是記載人類的智慧與史跡;文字之存在,意義非凡。單看中國文字,一字一文中蘊含的學問與生趣,更是意味無窮。好比一個“器”字,可以推究出人類陶器文化與祖先傍水維生的線索;而中國向來以“三”為多,一日、二昌、三晶,一木、二林、三森,都是數字與文字表現文意的例子;還有以語音表意者,如戔、尖、賤、棧、淺、箋都有“小”的意思,而紅、宏、肱、轟則有“大”的意思。
中國文字之美與趣味,從《三國演義》裏一段曹操與楊修的記載中便能得見。
三國時期,曹操的主簿楊修,聰明廣識,恃才放曠,與曹操幾回交手中,不慎招致憎忌,而帶來殺身之禍。好比有一次,曹操修建一座花園,落成後他親自前去觀看,看完後也不褒,也不貶,隻在臨走前於門上寫下“活”字。工匠們不明白曹操留字的心意,楊修笑言:“門內添‘活’字,即是‘闊’。丞相嫌園門太過寬闊了。”於是工匠依楊修所言,重修牆圍,再請曹操觀看,曹操看了果真大喜過望。當得知原來是楊修看透自己心意時,嫉妒心不禁生起。
還有一次,塞北進獻一盒油酥,曹操在盒蓋上寫下“一合酥”,便放在桌上。楊修見了,竟然拿起與大家分食。曹操見狀,問他什麼原因,楊修神安氣集地回答:“盒上已寫‘一人一口酥’,下臣豈敢違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聽後,雖然麵露喜色,心裏卻已經是厭惡至極了。
不談史書上的成敗得失,楊修與曹操“以字會意”就展現了中國文字的意趣美。縱觀曆史,自倉頡造字開始,經過諸多先賢智能的累積,我們擁有數不盡的文化寶藏,如果體會到這個道理,人又怎麼會去興文字獄,摒棄孕育我們人格與智識的根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