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女人名不見載,卻名震遐邇,無人能與之比肩。她是一位充滿智慧、榮寵一生、優雅大氣與嫵媚活潑並存,且驕傲自負得可愛的賢後,唐太宗的結發妻子——長孫皇後,她是後世皇後的標杆。
長孫皇後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但現在的小說、電視裏以無垢、無憮、無蓉等為名。作者查找了很多資料,發現無垢這一名字,最貼切,因為這是對觀音婢的詮釋。
(相傳觀音身邊的隨侍有一男一女,女的原為龍王之女,法華經卷三第十二裏是這麼說的,對於龍女成佛,舍利佛說龍女為女兒身,身有汙垢之類的,不能成佛。)
(但是龍女最終快速轉為男兒身並且成佛,之後龍女就隨侍在觀音身旁。成佛之人身無垢,成佛之後飛往無垢世界,無垢,也合了她幾個兄弟的名。有心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一下“法華經”)
那麼,在一個男權的世界裏,一個女人無論多麼強勢多麼出眾,若沒有男人的垂青,她幾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長孫皇後能夠成就一場驚世華麗,成為千古傳頌的賢後,與太唐太宗的愛是分不開的。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後為什麼不妒忌後宮,為什麼會善待後宮?
原因很簡單,因為後宮無人值得她妒忌,因為她在後宮已是三千寵愛集一身!麵對已無力還擊的弱者,照顧她們,善待她們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後臨終前為什麼要說“妾之本宗,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難道她不想家族榮耀嗎?
理由很簡單,當一個皇後不去憂慮人走茶涼,反而擔心皇帝莫要賞賜太多時,必然是因為皇帝已經對自己的家族實在太好了。
很多人奇怪,長孫皇後為什麼會發下“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的誓言?是封建毒害太重了嗎?
不,當然不是!這個誓言隻能說明,當一個皇帝能夠全心全意,無私無畏地獨寵一個女人時,這個女人必然會用愛、甚至生命來回報。
也許在上麵的那些文字中很難力證唐太宗對長孫的愛,那麼就讓我們看看長孫死後,唐太宗的一些行為吧。
當宮人把長孫所寫的《女則》交到他手中的時候,他會哭得泣不成聲,他還在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了起舍,命宮人居住其中,當活人一樣供奉著,這說明,在唐太宗的心裏,長孫皇後是永遠活著的。
他又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昭陵,在那個夫不祭妻的年代裏,那麼做是大不為的,所以在魏征不懂風情的勸解下,最後,隻能熱淚盈眶的拆除了層觀,但他指著自己的心髒處對魏征說,“它已經在我心裏,怎麼拆除!”
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作者在這裏不一一例舉了,但是看到這些,各位親是不是不免唏噓呢,對於他們的愛情是不是有著別樣的感動呢!
史書是枯燥、乏味的,它記錄的是豐功偉績、曆史進程,它不可能給世人展現風花雪月,不可能記錄一對戀人間的甜言蜜語。所以對於她的們的相識、相知、相愛隻能靠想象與旁證。
因為被這對千百來奉行的恩愛夫妻所感動,所以作者打算開這篇小說yy一下,讓他們說說情話、吵吵鬧鬧,甚至還會掐架哦。
此小說是史實加虛構相結合,對於曆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會讓他或早或晚的出現,這純粹是為了小說的起伏性、緊湊性。
在這裏,作者鄭重申明,此小說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