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自由民主時代,為了民主政治的體現,每個國家到了一定時刻,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選舉。選舉時,候選人都要提出政見,如能獲得選民欣賞,讓人覺得實用,這一票就會投給你,你就能勝選。
遺憾的是台灣地區的選舉,選民吵吵鬧鬧要候選人端出牛肉來,意思就是要有政見,但是真正提出了政見,選民也不見得會去仔細研究,做為自己投票的依據,還是要看候選人和自己的關係,例如同鄉、同學、同宗、同派等。隻要“同”,就有選票;不“同”,再好的政見也沒有用。
甚至選舉期間,隻要候選人勤於掃街拜票,讓選民覺得你跟他有握手,有拜托,有交集,有來往,這一票可能就會投給你;如果隻憑政見,沒有親自登門拜訪,沒有跟他拜托,可能他也不知道你的政見是什麼。
所以,長期以來我總覺得台灣地區多數民眾的選舉,隻是選關係,選印象,甚至選賄賂;此次馬英九先生能靠形象和政見當選,可以說是此中的異數,這也可以看出台灣地區的選民知見在提升,他們的民主素養在進步。
民主政治的選賢與能,基本上要觀察候選人平常的待人處事,以及他所提出的政見內容,這仍然是最重要的。候選人究竟應該提出什麼樣的政見呢?
一、具備空有的政見:“空有”的思想,在佛教裏是很深的道理,如《般若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空有不二”意思。“空”表示大,選舉的政見,要讓全民看到你的大政方針,要從遠大的未來去著想,尤其是競選“總統”的人,所提的政見應該是關乎全民,是能提升社會未來的政策,而不是為了少數的個別。所謂“有”,就是要有數據,要有具體內容,要能實際落實。像馬英九先生此次競選時,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維持兩岸和好現狀”、“近期開放三通”、“統獨擺兩邊,經濟擺中間”,甚至“要讓台灣人民的年收入達到三萬美金”等,我認為這就是“空有”兼備的政見了。
二、具備實用的政見:政見要能說到做到,做不到的就不能說出來,千萬不能如“中研院”的一位李先生說,“選舉的時候說什麼,選舉後做什麼又是另一回事”。選舉的政見一定要能兌現,台灣地區每次選舉,多少美麗的政見都不實用,甚至隻是淪為選舉語言,根本不能切實執行,這種不實用的空頭支票不能當政見。
三、具備至善的政見:政見要能促進社會和諧,要能提升道德良知,要能帶動選民的人格升華,要能有益於全島的團結;如果故意挑撥族群對立或窮打對方的缺點,甚至把對手的祖宗八代和家人都提出來批評、辱罵,這是最下策的競選手法,也是不良的選舉示範。
四、具備盡美的政見:選舉是政治的改良,能讓好人出頭,讓社會提升,這是最美好的人間事。可惜每遇選舉時,但見某些候選人聲嘶力竭地醜化對手,台上說著美麗的競選語言,台下所做的盡是分裂、仇視、賄賂、造謠等競選行為。為了騙取選票而不擇手段,這種惡劣的競選手法,最終將被選民所唾棄。
因此,未來台灣地區的選舉,假如候選人都能站在自己的立場,很有風度地讚美對手的優點、長處,同時提出自己的政見,交由選民作出理性的選擇,這就是台灣地區民主政治的最大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