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1 / 1)

人在世間,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精神;精神的感受,就是要靠回應。我愛你,你不愛我,表示沒有回應。男生追求女士,女士沒有回應,表示對他無意,他愛的精神、心意就無法提起。我向你微笑,舉手為禮,你看都不看我一眼;你沒有回應,我就沒有辦法和你接近了。我肚子餓了要吃飯,吃了會飽,飽就是回應;我口渴要喝水,水喝了會解渴,就是回應。有回應的事情,可以一做再做;沒有回應,就要慢慢畫上休止符了。

回應也有一定的條件與原理,例如:

一、山穀回應同樣的聲音:有個小孩在山裏走路,不小心被石頭絆了一跤,他站起來把剛才讓他絆倒的石頭摜在地上,生氣的大聲叫著:我恨你!對麵的山穀即時傳回一聲:我恨你!兒童更加生氣,又再大叫:我恨你!那邊的山穀也再次傳來更大的一聲:我恨你!兒童聽了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爸爸上前跟兒子說:不要講“我恨你”,你重新講“我愛你”。兒童聽了爸爸的話,大叫:我愛你!山穀也傳來一聲:我愛你!爸爸說再叫一聲,山穀又傳來一聲:我愛你。這時爸爸對兒子說道:孩子!你恨人,人恨你;你愛人,人就愛你,這是自然的回應!

二、對話回應對等的道理:寫文章,最怕的就是文不對題;相互對話,講究的就是對等的道理。我曾有一次在日本參訪,日本電視台正播出談話性節目,二位老教授在談生死。前後二個小時,二位老教授對生死問題,侃侃而談,從各種角度表示看法,我認為那就是對等的談話。現在台灣地區的電視台,也有談話性節目,盡管大家見解不同,因為有主題,各有發揮,那也算是對等的談話。對等的談話,不管談論時間多麼長久,都會讓人感覺意猶未盡。但是有時候某些人的談話,讓人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那就是沒有回應對等的道理,自然給人談不下去的感覺。

三、閱讀回應內心的感動:人要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讀書也要有回應,讀書的回應就是感動,就是感想,就是心得。讀書最重要的,要讀出興趣來。青少年讀書,讀到《三國演義》、《水滸傳》,可以廢寢忘食;有些老年學者,皓首窮經,一生讀書,書在他的心海裏有很多的回應。讀書而有心得,有感受,有啟發,有思想,書中的道理在內心裏有了回應,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四、受惠回應加倍的報答:父母養育我們,這是父母對我們的恩惠;師長教導我們,這是師長對我們的恩惠;社會供養我們生存,這是社會對我們的恩惠。別人有恩惠於我們,我們又如何來知恩報德呢?光是受人的恩惠,表示貧窮;假如給人一些報恩的回應,就表示自己也是富有的人。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受人恩惠,萬分感恩;如能做到加倍報答,才算是受惠之後應有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