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庭的一分子,除了承擔家務,要走出去,才能擴展與社會的往來;居住在偏遠的郊區,要走出去,到市區裏才方便辦事;甚至“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從這一個國家,也要走出去到另一個國家交流。關於“走出去”有四點意見:

第一,友誼要走出去

一個人不能沒有朋友,挫折有難時,朋友可以幫助你;傷心難過時,朋友可以關心你。但是要建立深厚的友誼,需要彼此了解個性、習慣,相互包容缺點,和尊重彼此不同的想法。因此,友誼要走出去,要走入人群裏,要廣結善緣。好比社會上雖有職業、宗教信仰的不同,國際上有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的不同,隻要我們真心與人友好,對方感受到你慈悲、友善的氣息,因緣關係自然就會更好。

第二,體育要走出去

體育不僅可以鍛煉身心,更是一個社會精神力的象征,例如運動員在競賽場上獲得榮譽,可以為社會大眾帶來極大的信心。因此,體育活動要走出去,以體育和世界交流。

第三,服務要走出去

台灣社會最為世人歌頌的就是義工,他們為大眾服務的熱忱,受到各方的肯定及讚許。服務的範圍廣泛,舉凡顧客服務、商品服務、電話服務、會議服務,除了對內的服務,服務也要走出去,走入需要幫助的地方,如偏遠、貧苦地區;除了物質上的服務,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服務,能服務到人的心裏,才能令受者真正感覺到人間的溫情。

第四,宗教要走出去

台灣的宗教信仰相當自由,盡管信仰有所不同,但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心,卻是一樣的。因此不論什麼宗教,都不應隻是自立門戶,所謂“宗教無國界”,為了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宗教家應該要走出去,加強宗教間的友好交流,突破傳統弘法方式的窠臼,才能將宗教教化的功能充分發揮。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成就的事業就有多大,因此凡事都要走出去才有發展天地,才能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