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慮與知過(1 / 1)

世間人的才智有高下之別,心性有賢庸之分,有些人既聰明又賢能,有些人既老實又平庸。如果自覺是平庸的老實人,也不用自卑,平庸憨愚不是罪惡。我們寧可作個平庸的好人,也不要做機智的壞人;寧可沒有智慧,也不要做為害人間的聰明人。賢智與平愚,沒有先天的好或惡,隻是要知道守智守愚的重要。在此提出四項要點,供大家思慮與知過:

第一,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有人自以為很聰明,在人際關係上八麵玲瓏,在處事上麵麵俱到。為人處事能夠心思縝密,當然很好,但千萬不可自高自大。因為,聰明的人對問題雖然深思熟慮,偶爾也會失誤出錯,正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即使聰明過人,也要能虛懷若穀。

第二,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唐代貞觀八年,太宗征調數萬民工建洛陽宮,人民苦不堪言,皇甫德上書直諫,太宗大為生氣,想治以重罪。魏征勸諫太宗:“自古以來凡是臣下上書,不激切就不能動人主之心。常言道:‘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太宗猛然醒悟,反而賞賜皇甫德20匹布絹,以示鼓勵。《史記》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雖然心智平庸,如能學習靜心思考,觀察入微,偶爾也會有一句好話,或提供一個好意見。

第三,智者改過,心知遷善

並不是才能過人,智慧高超的人,就不會有過失,隻不過他知過能改。顏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最聰明的一位,但是令孔子最念念不忘的,是他“不遷怒,不貳過”的品性。聰明才智者,若隻是改過,還屬於消極,更要積極地去過遷善,善用自己的才智做好事,為人間謀福利,才不辜負自己的智慧。

第四,愚者恥過,心知向上

平庸憨愚的人,能對自己的過失感到可恥,就是美德。所謂“知恥近乎勇”,知道過失的可恥,就是有慚愧心。在《百法明門論》中,“慚”與“愧”是11個善心所之中的2個,這兩種心念均能使我們的行為更加光潔。一個人有了慚愧心,必定能力求向善向上,改過遷善。所以,雖然愚笨,隻要恥於過錯,必定可以得救。

心智的智愚賢庸,與業力有關,非我們所能決定。但是,不管是聰明的賢才,還是平凡的庸才,隻要能夠“思慮與知過”,都是人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