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十日,我從佛光山經日本(東京),抵俄羅斯(分別在莫斯科及聖彼得堡成立國際佛光會分會),繼而轉往歐美地區,巡視當地的佛光山道場,途經法國(巴黎)、德國(柏林)、英國(倫敦)、加拿大(多倫多、溫哥華)、美國(洛杉磯、聖地牙哥、三藩市),整整一個月時間,遍訪七個國家,十二個大城市,於昨晚深夜十二時,才回到山上。

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前往萬壽園,向前天才奉安於萬壽堂的陳誠先生及夫人譚祥女士靈前上香、誦經。甫在佛光山為教師夏令營學員們上課的陳履安先生,和其家屬多人也在旁一起上香默禱。

陳誠先生(一八九七年至一九六五年)浙江青田縣人,字“辭修”,號“石叟”,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曆任黃埔軍校教官、教導團連長、營長、團長,一九六五年病逝台北。

陳誠先生畢生不憚辛勞,尤以主持台灣省政,實行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奠定了台灣繁榮基礎,厥功至偉。

陳誠先生於一九六五年去世時,當時在泰山墓園入土,二十八年後的今日,陳履安等六個兄弟姊妹,為圓滿父親“誠死火化,以不占地為原則”的遺願,連同母親譚祥女士(往生於一九八九年),日前進行遷葬,撿骨火化後,將墓園歸還給官方,骨灰奉安佛光山。

我在美期間,僑界們對陳履安先生的高風亮節皆讚佩不已,尤其佛光山百萬護法信徒,都以一種非常恭敬的心情,歡迎故陳誠先生及夫人,奉安於佛光山。

陳履安先生對佛教的護持,可以說是整個人的奉獻。陳先生先前在“中央科學研究院”院長任內,和幾位科學家研究氣功的特異功能。經過科學上的研究發現氣功確有特異功能,但隻是局部的;在研究佛學後,發現佛法才能全麵的改變一個人。

學佛後的陳先生,除公務外,謝絕所有應酬,專心於探討佛法。他從佛法中的受益,表現在外的舉止言談,最為坊間民眾讚歎者,如——

1.率先公開自己禪修素食的體驗,突破一般政治人物“在佛門中尋求選票利益”的模式,認真在佛法裏探求心靈的體驗,並公然支持其公子出家,在佛門中有“今之裴休”之譽。(唐相國裴休,執政六年操守嚴正,中年後更斷肉食而摒嗜欲,親自送子出家,並撰《警策箴》以資惕勉。)

2.在政界一片爭權奪利的滔滔洪流中,陳履安毅然宣布:決定將其六姊弟共有的現住房舍捐贈給官方,另行租屋居住,這種“難得舍得”的風範,實為從政人物立下不忮不求的楷模。

3.陳履安先生繼遷出官舍後,還將其先父陳誠先生的墓園遷讓出來,辟為一般民眾休憩公園,把祖墳之地捐給官方,是時下一股清流;決定火葬,更能破除喪葬鋪張風俗,此大公無私精神值得肯定。

4.在台南文化中心講演時指出,人生要過得不寂寞,唯有真誠二字;想要高飛,就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身心清明,做得了自己的主人,便有信心掌握住比別人更多的機會。

年輕人私心越少,信心就越強,要隨時保持謙卑心,過簡樸、不貪心的生活。

5.在時代青年夏令營中開示:年輕人要重視自己的生涯規劃,“修行”就是要自己身體力行,當下行善止惡,要有感恩心、反省心,隨時觀照自己。

6.勉勵參加教師夏令營的學員:學佛的人,應在“因”上用功,以後的“果”才會好。大家都說台灣很亂,其實這是“結果”,學佛的教師如果能認真的以學佛的心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從現在種下好的“因”,社會就會光明,就會有希望。

八月 十二日 星期四

為讓信眾有個靈修式的清淨假期,“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在炎熱的暑期中,分別和“《中國時報》”、高雄縣政府、佛光山叢林學院合辦了好幾梯次的活動,如:八關齋戒、短期出家修道會、國際兒童夏令營、時代青年夏令營、教師夏令營、生命之旅夏令營、朝山團、禪坐班、園遊會、講習會等,希望借由這些活動,讓社會上各階層人士,依其根器,都有機會接受佛法的熏陶。

上午九時三十分,邀請專程來山為教師夏令營學員上課的花蓮師院院長陳乃臣先生和其夫人胡梅子博士,到法堂見麵。

陳乃臣院長也是“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陳夫人胡梅子博士,早在“中國文化大學”印度研究所進修時,即已相識,是有名的詩人,筆名“夐虹”,作品散見各大報及雜誌。我在美期間耳聞陳乃臣院長辭掉花蓮師院院長之職,而想出家,甚感訝異。依我對陳院長的了解,他的為人除了具有深厚學術素養之外,品德、情操都獨樹一格,理應不至於如此衝動才是。今日會麵始知,他隻是辭掉花蓮師院工作,應聘到高雄師大成為專任教授,希望利用課餘時間,能閱讀佛典,以期深入經藏,並計劃著手從事《佛教教育哲學》的寫作工作。

對陳乃臣院長淡泊名利的心誌,我甚為敬佩。並和其夫婦倆預約,日後佛光大學開學時,希望能發心前來授課。

中午十一時,前往普賢寺,為本山功德主潘孝銳、潘黃雅仙伉儷祝壽。今天是潘孝銳先生的七十大壽,其家眷特在普賢寺安排壽筵為其祝壽。佛光山住持心平,一大早就到普賢寺主持上供。

潘先生是福建人,家中原本就信仰佛教,平常忙於事業,很少參與道場活動或法會,但隻要有時間,都會上佛光山請益佛法,為人做事,不喜錦上添花,但對雪中送炭的慈善事業非常熱心,回饋社會的服務更是不落人後。

潘孝銳先生在佛光山開山之際就是本山護法,護持佛光山以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來推動佛教的發展,淨化社會環境人心,因此潘先生自許是人間佛教的敬仰者。

人生七十才開始,在壽喜的今日,潘先生最大的希望是能有多一點時間,好好研究佛法。

“鬆柏之質,經霜彌茂”,祝福潘孝銳伉儷無量壽佛。

得知三十多年前,在佛教堂的信徒陳許玉圖居士(現已八十歲)臥病在床,在其女兒陳秀足(皈依法號慈智)的陪同下,下午抽空前往慰問。陳許玉圖居士的公子陳福壽先生,是有名的心髒科醫師,深感人生的病痛,除了醫藥的照顧外,心理及精神方麵的疾病則需要靠宗教信仰來建設。陳醫師並允諾日後公餘之暇,將發心參與雲水醫院的義診行列。

近三十年來,我都忙於佛光山的建設以及國際佛光會的成立,很少有機會和三十年前的老信徒們接觸,實在很對不起大家,但是轉念一想,我這三十年來在海外各地設立道場,弘法足跡遍及五大洲,實已對得起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如此一想,慚愧之情,始感釋懷。

晚七時,和教師夏令營的學員座談。

佛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佛門教育弟子的方法,是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嗬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同事代替隔閡;並視各人根器給予不同的教導方式,如讓藝人調禦音韻、船夫調禦櫓舵、巧匠調禦土木、智者調禦身心!為學員們介紹,佛門特殊教育法有——

1.以毒攻毒的權巧教育。

2.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

3.以古證今的啟發教育。

4.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八月 十三日 星期五

滿華、滿馨、滿濟、覺門等人,上午分別就其工作、學業上的問題向我請示。

晚七時,續於東禪樓和教師夏令營的學員們座談,大家發問很熱烈,結束前應學員們要求,在大雄寶殿主持一場皈依典禮,計有四百多名發心皈依。

養息前,抽空翻了這幾天的報紙——

◎有關部門指出,今年底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二,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之林。根據聯合國定義,一個地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達到百分之七以上時,就列屬“高齡化社會”,而由有關組織的推算預估,今年底台灣地區即可達此一數字。

◎美國普度大學醫藥社會學者費拉羅,針對一千五百名人士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定期從事宗教活動者,往往覺得自己的身體比較健康。有定期參與宗教活動者,百分之三十六的人,認為自己健康良好;不常參與宗教活動者,百分之九的人,健康情況不佳。

這項研究雖然並未指出宗教與健康相關的原因,但費拉羅說,虔誠信仰的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麵也做了調整。宗教活動常能協助減輕壓力和問題,而有些宗教禁煙禁酒或要求信徒減少煙酒用量,讓人放鬆身心,都是使信徒健康改善的原因。

◎一般人談到新聞自由或報業王國,都會聯想到英國或美國,但有趣的是,根據世界報紙評論所做的報導,全世界十個最愛看報紙的國家及地區卻依序為芬蘭、香港、日本、瑞典、澳門、挪威、冰島、瑞士、德國和澳洲。

這十個最愛看報紙的國家和地區中,亞洲就占三個,美洲國家一個也沒有。

◎由於大都會中的寵物,幾乎每天被關在屋子裏,極易造成憂鬱症而過度疲勞,日本一家傳播公司為解除貓狗等寵物的疲勞過度,最近推出新奇的“寵物疲勞解消音樂帶”,這種卡式錄音帶有:川流水聲、鳥隻啼鳴等來自大自然界的錄音與獨創的歌曲。

當然貓用與狗用的音樂各有不同,如貓較喜歡聽與自己相似的高音,或音調較慢的音樂;但狗較喜歡富有韻律性的音樂。這種能讓寵物聽後會消解其過度疲勞的音樂帶,一推出銷路頗佳。

◎自古以來,人類隻將棉花用來做成棉布穿著,從來都不曾食用它,棉花含有豐富維他命與蛋白質,但大部分也含有一種毒素,法國蒙特貝裏國際合作農學發展中心的一項研究,目前正在非洲國家實驗。

最近栽培出來的新品種,科學家將它命各為GL7,不含任何毒素,可作為人類將棉花開發成糧食的起步,如今已有許多非洲國家人民食用它,非洲人甚至相信,棉花將可媲美大豆、黃豆,成為他們的基本糧食之一。

八月 十四日 星期六

每次到海外弘法,最讓我掛念的還是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生,隻要看到一本好的工具書、參考資料、文具用品,都會忍不住買回來給學院的圖書館和學生,有時行李已經超重,就改以手提方式,能多帶幾本就多帶幾本;碰到好的教授、專家或學者,也不忘請他們有機會到學院上課或專題演講,念念不忘學生們的需要。

此行到歐美地區巡視,就一直想提早回山,心急地想趕回佛光山跟學生們在一起,學生平常受院規的約束,起居作息上下課都有一定的規律,甚少有機會跟我接觸,隻有利用寒暑假期間回到常住時,才有機會親近我,因此我非常珍惜學生的放假時間。

近幾年來就讀叢林學院的學生,少有機會參與常住的建設,不像六十年代那幾屆學生,都實際參與開山工程,因而對山上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濃厚感情。今天特安排時間和學生們座談,簡略為大家介紹佛光山的建築史——

佛光山三十年前的地名叫“麻竹園”,顧名思義是一片刺竹荊棘,深壑崎嶇的荒山,一九六七年佛光山正式於此動土興建,當時預計全山工程計劃分為五期(每一期五年),建築順序是——

一、東方佛教學院、大悲殿、寶橋、彌勒佛、開山碑、大海之水(水塔)、文化館、放生池、龍亭、香光亭。

二、頭山門、覺華園、果樂齋、西來泉、不二門、大慈育幼院、朝山會館、大智殿(男眾學部)、接引大佛、佛光精舍、大覺寺。

三、大雄寶殿、淨土洞窟、普門中學、萬壽園、佛教文物陳列館。

四、地藏殿、麻竹園(信徒講習會)、普賢殿、大慈庵、信徒服務中心、法務流通處、民眾圖書館。

五、三寶殿、金佛樓、玉佛樓、檀信樓、妙慧樓、朝山路、開山寮、滿香園停車場。

這些計劃雖都是二十多年前擬定的,但是工程進度卻都能依序完成,其中也有很多單位都已擴建、改建或翻修,比原先的設計更實用更理想。

東方佛教學院是全山最早的建築(一九六七年),當時有二十八間教室(現在已是三層的大樓),教室前兩旁共有十八棵榕柏,當初栽種是表示紀念壽山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前身)第一屆學生有十八位出家眾,現在這十八棵榕柏已與院舍齊高。

大悲殿落成於一九七一年,是本山第一座殿堂,由徐慶鍾先生剪彩。

放生池和寶橋是在同一時間內興建(一九七〇年),每逢雨季,工程屢遭豪雨衝毀,放生池先後被大雨衝毀三次;三更半夜,學生職事們多次為搶救幾乎被豪雨衝毀的橋基,而把自己的棉被全塞到寶橋下,約有一千條之多。

龍亭在建造加蓋屋頂之際,適值黃昏,工人均已下班,正在灌輸的水泥勢必中斷,恐有屋裂漏雨之憂,全山徒眾便負起接班工作,由兩輛摩托車發電照明繼續施工,澆水拌泥土。依嚴在屋頂負責砌水泥,由於屋頂過於陡峭,水泥粘不住,一直流下來,隻好用雙手去塗平,皮膚早受水泥侵蝕而皮破血流,龍亭屋頂確是揉合血和汗建起來的。

大慈育幼院在一九七〇年獲相關部門批準設立,當時由東方佛教學院第四屆同學於大悲殿舉行義賣,及為期一個月的環島義賣活動以籌措建院經費,終於完成第一棟二層樓房的建築(現已改為普門幼稚園,大慈育幼院遷往現在的大樓。)

朝山會館的館址,在興建之初隻有一半的土地可用,因它與男眾部相隔一道深溝,本來的設計是於二者之間搭橋聯結,但為了會館工程,土地能充分利用,於一九七一年著手推土,將男眾部及上雲水的土推下來將深溝填平,不足處又自外購三千多卡車的泥石,才開始打地基。

接引大佛高一百二十餘尺,為東南亞最高佛像之一,由於工程浩大,大佛分成三部分製作。大佛蓮花座水泥工程,由於當時人手不足,是由學院同學和職事,大家同心協力,日夜趕工,才將水泥工程完成,於一九七四年七月動土,一九七五年十一月開光,正式啟用時舉行了三天萬緣法會,大佛如今已成為本山地標,也曾坍方,全山大眾極力保護。

大雄寶殿是於一九七五年奠基,基石乃得自印度佛陀說法處的金剛座下五穀磚(上承佛陀教法,下開現在未來風範),大雄寶殿建地一千零八十坪,殿前丹墀占地千餘坪,可容納三萬多名信眾。由華藏玄門通往大殿大道,鋪有水泥方塊,上刻有優美線條,總計四百六十四塊石板,二萬七千八百四十條線(此線條也是由全山職事學生,忍著水泥侵蝕之痛而一條條畫出來的),此大道,名為“成佛大道”。

淨土洞窟位於不二門兩旁山澗之地,呈“U”字型的洞窟,便依其地勢,根據《阿彌陀經》所描述的西方極樂世界之殊勝情景而建築,使人向往清淨彼國(比建十八層地獄讓人產生恐懼而不敢為惡,更為積極)。而佛教文物陳列館就是座落在此淨土洞窟之上,達地利之效。

佛光山開山至今已二十八年,要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介紹整個建築史,隻能說明十分之一二而已,雖然沒有“移山倒海”,但是跟洪水奮鬥的工作,與佛光山的開山史有密切的關係。

大雄寶殿才剛動土時,山上的刺竹、麻竹、鳳梨、龍眼、荔枝樹還很多,竹筍常用來貼補山上開支,果樹是參加夏令營學員們的最愛,當時山上對這些水果的處理方法,除部分與功德主結緣外,並不販賣,任憑信眾遊客采擷享用,隻要不帶走即可。後來為了建築的需要,隻好把這些果樹犧牲掉。

創業維艱,守成不易,佛光山的硬體設備已日趨完備,但也要有軟體的成就才能相輔相成,而這些軟體的內容則有待所有學生的加強,可見大家身負重大使命,因此要好好充實自己,好好利用暑假,把五堂功課學好,學習讀書方法、找資料方法,並勤作筆記,擬定讀書計劃,早晚不忘修福修慧,精進不懈怠,用宗教情操來成就自己,開拓自己。

家住苗栗的信徒蘇桂香居士,提及她今年考上大學的女兒劉美雯,毅然放棄入大學之門,而選擇我們的叢林學院就讀,有這麼好的學生素質,因此我對同學非常有信心,也期望佛光山將來都能以青年學子為榮。

八月 十五日 星期日

在新營信徒們的護持下,新營講堂已於月前動工,在現場負責監工的永樂和國際佛光會新營分會督導張彩華,曾多次來電話,請我到現場給予指導。利用上午空檔時間專程前往。十時三十分抵達新營講堂建築工地時,已有不少佛光會員及信眾在等候,其熱忱和關心,真不愧是護法菩薩,深感一個道場要興隆,信眾的護持與否有很大的關係。

中午繞道到台南講堂用餐,巧遇南區佛光會的督導們,正利用台南講堂場地召開講習會,我就做個不請之友,隨緣為大家上一堂課,和督導們介紹“參加佛光會的好處”——

1.聯絡感情,結交朋友。

2.廣學多聞,增加見識。

3.拓展商業,合縱連橫。

4.喜慶祝福,喪葬助緣。

5.佛化傳承,全家受益。

6.子女教育,多有幫助。

7.旅遊世界,到處善緣。

8.參加活動,有益身心。

9.發心行善,必得好果。

10.佛法共修,寧靜致遠。

11.聽經聞法,福慧雙增。

12.今日一會,無限時空。

下午,轉往屏東,於佛光會南州分會會長謝仁興、謝秀蘭夫婦府上家庭普照。

從南州到正在工程中的屏東講堂,已是黃昏時分,在李光輝建築師的規劃下,已略見雛型,除永昌、永良外,李光輝也還在工地,實在讚歎其盡責精神,並在現場聽取李先生對工程進度的說明。

韓國佛教聲樂合唱團在領隊是名法師(海印寺布教局局長)和指揮柳東悅先生率領下,一行七十餘名團員,今天專程來山表演。

有朋自遠方來,盛意頗為感人,晚七時,剛從屏東回山,來不及用餐即趕往會場觀賞音樂會。

我曾與是名法師在通度寺有數麵之緣,團員中的徐群玉居士,在前年我到韓國九龍寺參加落成典禮時接待過我,大家能在佛光山再度見麵,真是有緣人。

今晚合唱團表演的節目內容除了獨唱、重唱、合唱外,更有較少為人見識過的僧舞,盡管歌曲內容不勝詳解,但曲調的和諧,歌聲的圓潤,把整個會場都帶入一片祥和的氣氛。

去年佛教聲樂合唱團就曾來山上表演過。

是名法師致辭時說:“感謝大師在百忙中,尤其是還空著肚子,就來觀賞節目,是合唱團莫大的光榮,也是給全體團員最大的勉勵!

佛光山能在僻野山間聳立,並聞名於國際,不難看出全山大眾是如何努力,尤其年輕的僧眾法師那麼多,相信在大師的帶領下,定可將佛法弘揚到世界每個角落。我期望每一年,韓國佛教聲樂合唱團都能到佛光山來表演。也希望台灣的佛教團體,到韓國接受我們的招待。”

這種往來是一種很珍貴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