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連等兩日,不見李古所謂的安排,每次要出城,都被李古以各種理由謝絕,而魏林禎自兩日前出城探訪災民再沒有回來過。要不是日日有魏林禎親手書信傳來驛館,一臨和魏晉諳真會坐立不安。
一臨看完剛剛送達的書信,遞給魏晉諳,“看來李古並沒有騙我們,你父親也說城外災民頗多,而且災情險惡,我們此刻不宜出城,暫時在城內走動較好。”
“但是父親也說了,災民確定不止五萬之數,這點他怎麼解釋?”
一臨點頭讚同,“他既然官居一方府尹,不該是這麼沒經驗妄下斷論的人。他會有什麼理由故意少報受災人數,讓自己管轄境內的百姓不得救助呢?”
魏晉諳分析道,“正常來講,地方官在上報災情時隻會稍加誇大,這樣朝廷救濟的物資會多一些,多餘的糧銀或是分發給百姓,或是存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或是官吏私吞,都是有的。但是如果明知大麵積受災而刻意隱瞞,於官府於百姓都並無任何益處,我倒真是想不出原因。”
一臨歎一口氣,“以後再盤問他也不遲,魏尚書說三日之後我們便可出城,到時候看情況再說吧。現在大批的糧食運往城外,城內已經快不夠用了,我還要上書父皇稟明情況,請求追加米糧。”
三日,對於想出城的兩人來說,不算長也不算短。城內各種救助都在緊鑼密鼓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米糧,醫館,衣物,一應俱全。兩人在長長的隊伍前親自為百姓發放糧食和銀兩,看和百姓期待興奮還有感激的眼神,一臨和魏晉諳都幹勁十足。
百姓們歡呼雀躍,感恩戴德,一臨安撫民眾說百姓受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江山如何穩固,皇家一定會以百姓為先,會盡全力救助每一位災民,也鼓勵百姓們齊心協力,共度難關。百姓山呼皇上萬歲,公主千歲,魏晉諳大呼公主仁德,體恤百姓,乃大照之福,百姓們也都跟著喊了起來。伴著百姓的呼喊聲,一臨和魏晉諳相視一笑。
晚上回到驛館,兩人的心情都很不錯,一是城內的百姓都被安撫,也被一臨贏得了不少聲譽,二是明日他們便可出城了,城外什麼情況還未可知,不過兩人都覺得不會太差。
魏林禎連續三天吃住在城外,自然是應該有所成效的。正在兩人憧憬著明日更多的災民拿到糧銀時歡樂的景象是,李古倉皇驚恐的向一臨回稟,城外出瘟疫了。
一臨驚慌的問道:“魏尚書呢?”
魏晉諳更是心急如焚,同問,“我父親他可有恙?”
李古遺憾的回答:“魏尚書連日在災民當中,與災民同吃同住,已經感染了瘟疫,恐危及公主安康,現在被隔離了。”
一臨不敢相信:“什麼?魏尚書也感染了?”
李古頗為惋惜:“是。”
一臨果斷吩咐道:“你速速下令劃出一片區域作為疫區,將染病的民眾隔離起來,防止疫情擴散。”
“臣已經派人去做了,公主請安心。災情之後會引發瘟疫這是常有的事,這兩日臣阻止公主外出也是考慮到這一點,萬一疫情還沒被發現就已經悄然蔓延,傳染給公主,臣真是萬死難辭其咎。”
一臨不再堅持,領情道:“勞你費心了。”
“保護公主是臣的本分,公主親來賑災,帶來賑災銀款和米糧,已經是我川陽百姓之福,若讓公主有所閃失,豈非我川陽的罪過。請公主以自身為重,盡量減少外出,外麵的事有臣打理,臣會每日向公主奏報,公主大可安心。”
一臨吩咐,“你帶宮中隨同來的兩位禦醫去疫區為病人診治,他們醫術高明,經驗老成,希望能商議出良策。”
李古連連稱謝而去。
魏晉諳早已癱坐在凳子上說不出話來,一臨走過去安慰他,“先別著急,禦醫會想辦法的。魏尚書被隔離了,我們不要亂了方寸才好。”
魏晉諳抬起頭,向一臨尋求答案,“我父親他一定不會有事的對嗎?”
一臨不知道怎麼回答,但願是吧。她終於知道了為什麼魏林禎說自己的兒子缺少鍛煉了,魏晉諳真的很依賴他父親,可能是一直跟在父親身邊,習慣了父親的指引,從來沒有獨當一麵的機會。如果魏尚書這根主心骨踏了,那麼魏晉諳究竟是隨之塌下來,還是會自己站起來呢。
話說京城這邊,接到災情有所緩解,民眾已被安撫的奏報,群臣山呼皇上聖明,公主年輕有為,賑災得力,堪當重任雲雲,還沒接到瘟報之前,眾人沉浸在短暫的快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