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洛杉磯創建西來寺時,規劃的停車位約三百個,當時我想:即使信徒遊客再多,三百個停車位必定夠用。幾年發展下來,訪客人數日漸增加,每逢周日、節慶,三百個停車位根本不夠使用,即便連寺前的道路也充分利用了,還是不夠。因此,信徒、訪客就必須辛苦地將車子停放到離寺院較遠的地方,我們雖然過意不去,也無可奈何。

停車位不敷使用的問題,卻在美國人一種“給人方便”的性格中,歡喜解決了。有一個叫海拓的社區,居民知道西來寺的停車場不夠,就在自家門口寫下“歡迎到海拓來停車”的看板。此外,西來寺山下有幾十戶居民,若車庫前麵仍有空地,他們也在車庫前寫下“歡迎停車!三部!”的大字。美國人這種“給人”的精神,不需要很大的犧牲,卻給人很大的方便與感動。

我們待人處事時,也能夠惠而不費,既幫助別人,自己也沒什麼損失,何樂而不為!有時候口頭講幾句好話,就能給人幫助,有時候給人一個笑容,也能給人幫助。

在美國,路上遇到不認識的美籍人士,見麵時都會主動向你說聲“哈囉!How are you?”跟你問好。反觀我們,是否在與人見麵時,能夠主動表示一點關懷,多一些和悅的表情與笑意呢?

所以,中國人的民族性必須改革,國家才會進步。怎麼改革呢?先從待人好做起,對人說幾句好話,布施一點小小的東西,甚至提供停車的空間,發願“給人”一點方便與歡喜,讓小小的心意慢慢擴散、影響,無形中就能改善社會風氣,強大國家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