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嚴經·入法界品》裏,德雲比丘為善財童子介紹了21種念佛三昧,由此可知念佛法門的深廣。此外,曆代祖師也多有提倡,如華嚴宗澄觀大師的“五門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師的“五方便念佛”。其後華嚴宗五祖宗密大師,更根據二師之說,將念佛方法分為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在這四種念佛法門中,又以“稱名念佛”最受推崇,以下加以詳細介紹:
(一)四種念佛
1.稱名念佛,即《阿彌陀經》所說的持名念佛。心係一佛,專心稱念名號,念念相續。
2.觀像念佛,對佛的塑畫等像,諦觀分明。如《思維要略法》雲:“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便如真佛無異。先從肉髻、眉間白毫,下至於足,從足複至肉髻。如是相相諦取。”
3.觀想念佛,這是以前麵的觀像念佛為基礎,內心觀想佛相好光明的一種念佛方法。首先以雙眼諦觀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後,再到靜處閉目憶念觀想。
《坐禪三昧經》雲:“還至靜處,心眼觀佛,令意不轉,係念在像,不令他念。若心中觀想佛像不明,則須再以眼取佛相好。”另外,在《觀佛三昧海經》也提到:如是心住、出定、入定,恒見諸佛悉在目前;開目、閉目,處處無非極樂。
4.實相念佛,也就是觀想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是無形無相,猶如虛空,而心及眾生本來平等。《文殊般若經》:“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華嚴經》也說:“一切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時,即一切佛。”
以上四種念佛法門,持名最淺易,實相念佛則是深法。兩千年來,持名念佛在祖師大德們積極地提倡下,已成為最普遍而深入民間的修行方法。
(二)持名念佛法
曆代以來,對於持名念佛也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1.明持:出聲稱念如來名號。念佛時,如果昏昏欲睡,或妄想散亂,則應該勇猛提起精神,高聲唱念,把全身的精力聲音都貫注在一句佛號上,則能對治昏沉,驅除妄想,恢複正念。古人說:“大聲念佛就見大佛,小聲念佛就見小佛。”這是提倡此念佛法的方便說。淨土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杭州南屏山頂念佛時,山下行人聽到他的聲音如天樂鳴空,高朗嘹亮,六祖所用的就是高聲念佛法。此外,金山活佛,夜裏常到山頂上,大聲唱誦“誰念南無阿彌陀佛”,聲音悲切淒涼,聽聞者,無不被他的念佛聲所感動。
2.默持:如果高聲唱念佛太久,覺得耗氣費力,則可改用默念,也就是唇動不出聲,但阿彌陀佛聖號在心中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於清楚明白,所以心不散亂,正念分明。這種默念法,可於臥時、睡時、工作時、沐浴時、開會時、參加典禮時等情況下誦持。一個人臨命終時,四大分離,六根銷融,隻剩下心識而已,這時候平時的默持念佛功夫,就有很大的幫助。
3.半明半默持:高聲念佛覺得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沉,因此取其中道,念佛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行者一邊念,一邊聽,不論四字或六字念,但能聽得字字分明,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