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後,朱溫擊敗秦宗權,又攻取了滑州,汴州已成為中原最大的軍鎮。朱溫在唐朝廷的支持下成為了在中原代表唐朝廷的軍事領袖,因此有些藩鎮軍閥在遇到困難時都想得到他的支援。
正當汴軍進軍魏州時,朱溫又收到一封告急文書。這封文書是河南尹張全義派人送到滑州的,原來張全義被李罕之和李存孝的聯軍困在河陽城內,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岌岌可危。張全義被圍困,城中食盡,士兵以木屑為食。張全義僅有一匹馬,也隻好殺了餉軍。張全義沒有辦法,隻好派出使者帶著他的妻子兒子來向朱溫求救,並說明原以妻子兒子為人質,請求朱溫發兵救援。
張全義是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人,早年也曾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入長安後曾任命他為吏部尚書、水運使。黃巢失敗後張全義到河陽投降了諸葛爽,諸葛爽奏明朝廷封了他一個澤州(今山西晉城)刺史。
光啟三年(公元886年)諸葛爽去世,張全義與河陽大將劉經共同擁立諸葛爽的兒子諸葛仲方為河陽留後。諸葛仲方年幼,大權被劉經掌握。劉經認為河陽另一位大將,時為河南尹東都留守的李罕之不服他的號令,於是帶兵在澠池襲擊李罕之。
李罕之也不是吃素的,他本是陳州項城人,生來身手敏捷,身高力大。年輕時學文不成去當了和尚,受不了佛門清規,扔掉盂缽脫掉袈裟去當了強盜。後又投奔黃巢參加了義軍。黃巢渡江後李罕之投降了淮南高駢,任光州刺史。一年後,蔡州軍攻打光州,李罕之棄城而走,投奔諸葛爽。中和四年(884年)諸葛爽任命李罕之為河南尹、東都留守。李克用被朱溫攻擊逃出上源驛路過東都洛陽,李罕之置酒相迎,熱情接待,因此與李克用結為生死之交。
李罕之有個外號叫“李摩雲”,。這是因為當時浦州、降州部分流民盤踞摩雲山摩天寨(在五台縣東北九十裏)。群盜往攻不克,李罕之帶領百人沿石崖峭壁而上,一舉攻克了摩天寨而得名。
劉經去打李罕之,沒想到反中了李罕之的埋伏,被殺得大敗。李罕之乘勝追擊,直追到鞏縣,準備渡河進攻河陽。劉經派張全義扼守汜水以拒李罕之。張全義早對劉經專權不滿,反而聯合李罕之來打劉經進攻河陽。劉經這次做好了充分準備,戰敗了李、張二人的進攻,李罕之和張全義退守澤州(屬今山西晉陽市)及懷州(屬今河南焦作市)。
不久秦宗權派大將孫儒進攻河陽,占據了河、洛地區。劉經及諸葛仲方逃出河陽投奔了汴州朱溫。公元887年朱溫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秦宗權部隊主力盡失。孫儒得到戰報軍心渙散,李罕之、張全義在李克用支援下進攻河、洛孫儒的蔡州軍。孫儒見形勢不妙,從河洛地區撤軍,李罕之占據了河陽,張全義占據了洛陽,而李克用則收下了澤州。李克用又表奏李罕之為河陽節度使,張全義為河南尹東都留守。
李罕之、張全義本都是黃巢舊將,又分別效忠諸葛爽,這次又共同戰鬥打敗孫儒,兩人歃血為盟約為兄弟。但張全義在洛陽廣招流民,獎勵農桑,發展經濟,不久就使洛陽恢複了元氣。他曾派出十八個人到鄰縣征召流民,謂之“屯將”。他發給是把個人每人一麵旗子一張布告說明獎勵農耕的政策。他還承諾“除殺人者外,其他罪犯隻用鞭打或杖責,無嚴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