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二、名珠曲之戰(1 / 1)

公元911年四月,歧兵進犯前蜀的興元(即今陝西漢中)。守衛興元的蜀將唐道襲打退了來犯的歧兵。

五月蜀主王建命太子王元坦監國,親帶兵馬趕往利州(屬今四川廣元市),六月初一來到利州,在利州建立司令部指揮歧、蜀之戰。四、五、六月之間的歧、蜀之戰隻是兩國之間邊境小衝突,歧兵進攻也不甚猛烈,蜀軍取得了一些勝利。蜀王王建感覺戰爭沒有大打的可能,於是七月份就回了成都,留禦營使王宗鐬(hui)守衛利州。

歧王李茂貞得到軍報,知道靠現在的兵馬戰不過蜀人,於是派出劉知俊、李繼崇兩位大將帶援兵去前線與蜀軍作戰。劉知俊用兵確實高人一籌,他把戰場選在了青泥嶺。這青泥嶺在甘肅徽縣境內,此地山巒起伏,曲徑難行,適於伏兵。唐李白有詩《蜀道難》寫道“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即說的就是此處。八月二十七日,王宗侃、王宗賀、唐道襲等率領的蜀軍進入青泥嶺,中了歧軍的埋伏,兩麵山上箭如飛蝗而下,蜀兵死傷無數。歧兵接著衝下山崗,把蜀軍殺得大敗。蜀將馬步軍使王宗浩逃往興州,不幸落到嘉陵江中而死;唐道襲僥幸逃到興元。萬幸的是戰前步軍都指揮使王宗綰修築加固了西縣城牆,有一支隊伍號稱安遠軍。王宗侃、王宗賀收集逃散的歧兵躲進了西縣,劉知俊、李繼崇麾兵包圍了興元。

蜀軍大敗後,在興元固守的蜀將嚇破了膽,大家議論要棄守興元。唐道襲堅決反對。他對大家說:“沒有興元就沒有安遠,利州也會淪入敵手,我們一定要拚死守住興元。”王建接到敗報大吃一驚,馬上派王宗鐬為應援招討使,定戌團練使王宗播為四招討馬步都指揮使,帶兵救援安遠軍。蜀兵援軍在廉水與讓水之間紮營,與唐道襲約好共同打擊歧軍。劉知俊、李繼崇正在攻打興元不料蜀兵援軍殺到,唐道襲也命令士兵殺出城來,歧兵被兩麵夾攻腹背受敵,退至明珠曲(今陝西勉縣北)歧軍被擊潰。第二天蜀軍又追擊到鳧口,歧軍的成州刺史李彥琛戰死,歧軍又敗。

九月份,蜀王王建擔心與歧軍的戰鬥,命太子監國,再次來到利州督戰。蜀王剛到利州就打了個勝仗,決雲軍虞侯王琮活擒了歧將李彥太,消滅歧軍三千多人。九月初九又生擒歧將彭君集,俘斬歧兵三千級。

王宗侃派副將林思鄂自中巴州穿小路到泥溪向蜀王告急,王建派開道指揮使王宗弼率兵去救援安遠,在斜穀與劉知俊大戰。斜穀在陝西終南山中,扼關陝而控巴蜀,古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蜀軍就在此處擊敗了劉知俊帶領的歧軍。

五代時期各軍閥頭子都喜歡收義子幫助自己征戰四方,李克用手下有十三太保,王建手下卻有一百二十幾個幹兒子,比李克用多十倍。他們的名字的前兩個字都是王宗,什麼王宗侃、王宗弼、王宗賀、王宗浩等等都是王建的義子。這些義子也是個個英勇,打仗都很勇敢,王宗弼就是其中之一,王宗弼原名魏弘夫,在顧彥暉手下為將時改名為顧堔,歸附王建後賜名為王宗弼,成了王建的義子。公元911年十一月王宗弼於金牛大敗歧兵,抜歧兵十六寨,斬歧兵六千餘人,擒歧將郭存等人。十一月十六日,王宗鐬、王宗播在黃牛川擊敗歧兵,擒歧將蘇厚等。十七日,蜀王王建由利州來到興元,蜀軍援軍全部在興元集中,王宗侃望見蜀兵旗幟也出西縣城夾攻歧軍,歧兵隻好望風而逃,丟下十一座營寨。歧兵敗兵路過斜穀,唐道襲埋伏下兵馬,又殺一陣,歧兵再丟下不少屍體。這次歧、蜀之戰以歧王李茂貞失敗而告終。二十日,蜀王王建得勝返回成都。

這次歧蜀之戰失敗後,歧王李茂貞把失敗的原因歸罪於了劉知俊,再加上李茂貞的左右親信石簡顒等人從旁說劉知俊的壞話,李茂貞奪去了劉知俊的兵權。還是李繼崇為劉知俊說了不少好話才沒有混丟了腦袋。李繼崇對李茂貞說:“劉知俊是位壯士,處境困難來歸順我們,不應該因為一些讒言而罷免他。”歧王因此殺了石簡顒,可並沒有啟用劉知俊,李繼崇隻好把劉知俊全家安排在他治下的秦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