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鮑家軍(1 / 2)

三千多戰奴、兩千多流民,再算上原來的那差不多三千的鮑家寨百姓,整個鮑家寨如今光用熱鬧已經形容不過來,差不多九千的人口想一想都知道有多亂。

鮑家寨大肆購買戰奴和吸引流民的事情在周圍村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鮑渠並不清楚,他隻知道如今鮑錙這位鮑家的大管家已經忙的腳不沾地,鮑渠想要見他一麵都難。

現在鮑家老宅的管理權已經全部移交給孫櫻,宅子裏的管家也從鮑錙變成孫七,賬房、丫鬟全是原來刺史府的那些老人,鮑渠說是給孫櫻妾的身份,可實際上現在的她同鮑家正派夫人沒有什麼區別。

鮑錙現在的身份是鮑家寨大總管,宋三是副總管,另外還有二十名管事,都是鮑家寨裏挑選出來機靈、忠誠的人來擔任,鮑七鮑八也在其中,不過他們主要管理的是工匠。

流民差不多都已經到鮑家寨,不過和一開始不一樣的是人又多了一些,數量直奔三千,這是路途中有人聽說鮑家寨願意吸納流民跟著一起過來的。

人自然是多多益善,無非就是一個糧食的問題,熬過這幾個月,秋季玉米一熟不要說這人口剛滿萬,就是再增加三倍鮑家寨也養活得起。

流民的事情其實很好解決,大部分都是樸實的普通老百姓,家眷兒女往穀裏一送,由鮑家寨的青壯幫他們搭建帳篷、簡易茅草屋,條件是惡劣一些,不過都是暫時的,磚窯已經開始修建,估計再有兩個月第一批磚就能燒出來,那時候鮑家寨新村的計劃就可以啟動。

差不多三千的流民裏青壯是最多的,畢竟從幽州方向逃來山東也不是一段短路程,說句殘忍的話,那些體弱的老弱婦孺都已經死在路上,剩下的都是身強力壯的,包括女人、孩子、老人都是如此。

三千流民有兩千三百是正值當年的青壯,放著這麼多的青壯鮑渠自然不會不加以利用,挑選出那900多有家室、性格憨厚、身強力壯的,剩下的青壯全部驅趕到新開墾的田地裏幹農活。

900青壯加上100鮑家寨青壯算是把鮑渠儲存的那些防爆盾、防刺服和多功能軍工鏟都利用起來,現在正是亂世鮑渠也不怕練私兵引人耳目,甚至編製鮑渠都已經想好。

1000鮑家軍為一團,設團練使一名、副團練使兩名,百人為一屯,屯長一名、材官兩名,十人為一什,什長一名、伍長兩名。

基本上都不是如今唐朝的軍製官位,唐朝軍製是折衝府、團營、隊、夥,鮑家寨的屯長實際上是秦朝的官稱,而材官則是步兵的意思,團練使是宋朝官稱,什長則是明清最基層軍中官稱。

因為如今的1000鮑家軍都是佃農(流民)的身份,他們不能和奴隸一樣隨便征召、安排,不過隻要給出的糧食足夠,一切都不是問題。

什長、伍長都是最基層的管理階層,所以隻需要勇武符合標準即可,不過涉及到如今鮑家寨佃農和流民不同的身份,所以什長多半都是由鮑家寨佃農來擔任,至少暫時需要如此。

團練使自然是宋三無疑,而兩名副團練使一個是孫家的護院孫圭、另外一個是鮑渠偶然從流民裏發現的精通武藝大漢吳仲,他曾經是太原府的一位衙役。

別小瞧這位衙役,不管是刺史府護院孫圭還是宋三,估計動起手來都不是這位吳仲的對手,其實光看身材就能看出來,這位吳仲也是一位力大之人。而且鮑渠見過吳仲練武,那一雙判官筆估計有六十多斤,可是它在吳仲的手裏並沒有什麼重量感。

流民的事情都合理的安排下去,大部分都是樸實的老百姓,想的都是安安穩穩的生活,隻要鮑家寨有他們一口吃的,那他們就會老老實實的呆在這裏,不會鬧事,戰俘不同,這些大部分都是桀驁不羈,無時無刻不想著逃跑。

古代的士兵除去少部分的精兵,大部分都跟普通老百姓沒有區別,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至少他們見過血,眼中有普通老百姓沒有的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