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玠想了想,然後揮筆寫出一首《瑞鶴仙》:
“怪新來瘦損。對鏡台、霜華令亂鬢影。胸中恨誰省。正關山寂寞,暮天風景。貂裘漸冷。聽梧桐、聲敲露井。可無人、為向樓頭,試問寒鴻音信。
爭忍。勾引愁緒,半掩金鋪,雨欺燈暈。家僮困臥呼不應,自高枕。待催他、天際銀蟾飛上,喚取嫦娥細問。要乾坤,表裏光輝,照予醉飲。”
趙平一看,此詞表達一種對於年華逐漸消失一種無可奈何心情,也許借此表達他餘玠一生努力依然不能奪得興元府的一種遺憾,尚未達到心中意願的訴求。
此詞畢竟有幾十年歲月沉澱,乃是流傳千古名篇,非趙平的《望海潮》能夠比擬。
餘玠已經詩詞書法完成,趙平應該如何接招呢?
在眾人交口稱讚之後,趙平把這個流傳千古的詞及書法收藏起來。
不久之後,此詞在《大宋中華報》發表。
十萬讀者的發行量,讓大宋文人看到餘玠儒雅別致的一麵。
餘玠雖然置製使,但是他有一個極大的弱點,就是不是進士出身。
雖然他文武雙全,可是在大宋這個以文禦武體製之下,最容易受到文臣的攻訐。
而趙平希望能夠改變大宋官家及文臣對的看法。
即使文臣不願意承認,至少在百姓及文人要給他們餘玠也是人文的一員。
他不是那種沒有文化的粗鄙武夫,也是飽讀《四書五經》的,能夠吟詩作詞。
更何況,趙平又在《戰爭說》提到餘玠,讓大宋士人對他的好感度直線上升,贏得一大批崇拜者。
一些文人說餘玠武能夠上馬殺敵,文能夠安邦治國,乃是天下士人之楷模。
當然這是後話了,這是趙平希望看到的結果。
趙平看到此詞不禁大喜,說道:“餘翁翁好詞好書法。此詞當值七千轟天雷,一萬騎兵。”
餘玠一邊給宣紙吹墨,一邊問道:“如何值得這些?”
趙平一邊細細口味詞的意境與書法,一邊說道:“平兒在已經答應的三千轟天雷基礎上,平兒爭取再造七千轟天雷,全部無償交給餘翁翁安排使用。”
趙平提出自己的打算。
“此外,平兒考慮我整個四川兵馬不足,平兒打算一年左右把這一萬胡人騎兵教化為我大宋騎兵,畢竟這一萬胡人騎兵,不是真正的胡人騎兵,他們也是漢人。因此,平兒建議不要殺汪德臣。想當年,其父汪世顯還數次遣使投奔我大宋,可惜由於各種原因,竟然失之交臂竟然成為對手。”
趙平談了自己對胡人的戰略布置。
“據平兒細作營刺探,胡人真正兵馬不過十萬左右,其餘都是如原來的漢人、金人、契丹人,而且其中漢人占絕大部分。隻要自家們大宋把這些胡人中的漢人士卒成功轉化成大宋兵馬,讓那些胡人中漢人兵馬看到希望,對於自家們以後打仗對付胡人就好辦了。”
說完,趙平向餘玠深深一禮,希望餘玠這裏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餘玠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圍著案桌走了幾圈,眾人紛紛端起茶杯飲茶,不敢打憂餘置製使的思緒。
餘玠看了看趙平,又看了看興元府所在的北方,又遠眺臨安所在的東方。
顯然,這個要承擔巨大政壇風險。
君不見,原來的四川置製使趙彥呐就曾經多少拒絕汪德臣的父親汪世顯的投降。
汪世顯投降對大宋沒有好處嗎?為大宋平添幾十萬戶口,幾萬的兵馬,幾十萬的土地。
關鍵的是,他擁有大宋所沒有的幾萬戰馬。
如此之大的好處他沒有看見嗎?
作為一個四川置製使如果不能看見,顯然就是睜眼說瞎話。
但是他為何多次拒絕汪世顯的投降呢?
他害怕政敵的攻擊,畢竟汪世顯已經具有一方諸侯的實力。
如果他接受汪世顯的投降,政敵就會攻擊他割據一方。
畢竟,四川不少還出了不少皇帝,甚至包括漢高祖劉邦。
就是大宋統一江山之前,這裏還有後蜀在此立國。
這裏風險太高了,高得可能把你摔得粉身碎骨。
因此趙彥呐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畢竟這就是大宋的奇怪的體製。
他這樣做,雖然沒有對四川沒有好處,但是他本人卻有好處。
這個好處就是避免了政壇風險,避免有人說他要割據一方。
現在輪到考驗餘玠的時候,餘玠也端著茶杯沉思良久。
而且與汪世顯相比較,汪德臣影響更大。
他不但是一方主帥,不是蒙古大汗口裏的田哥,深受蒙古大汗的賞識。
眾人個個屏住呼吸,不敢打量餘玠,個個低頭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