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搶人大戰(中)(1 / 2)

可是大宋沒有路引一說,這些巡檢想明目張膽攔截也有心無力。

這些巡檢請示當地知府知州知縣,要多少人才能算是流民竄匪?

各個地方商量過來商量過去,最後達到一致協議,五十人以上。

雖然各個地方紛紛攔截當地百姓到金堂縣,但是有一個地方不但不會阻止,反而暗中支持。

這個地方就是嘉定,官府當然樂得此舉,現在嘉定作主的是陽武。

他馬上就要來到成都府上任,他當然得給自己送政績呀。

他不但不會阻止,而且還暗中推波助瀾。

不然,怎麼會有五千人大張旗鼓來到成都府沒有人出麵阻止。

即便以後嘉定知府上任也不好說什麼,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成都府的人。

成都人回到成都,這個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然,這個也是開明的知府才能做得出來,世上哪有吃到嘴裏的肥肉又吐出來的道理。

趙飛揚現在整天樂嗬嗬的,碰到人就是一張笑臉。

雖然他想極力低調,但是畢竟他已經是名人。

他不但在金堂縣有名氣,現在在整個四川也小有名氣了。

在趙平的推波助瀾之下,他的光輝業績一件一件地被《大宋中華報》披露出來。

為了抵抗胡人,他咬牙用高利貸給官府造兵器,支撐官軍;

沒有錢,他把自己的住宅及作坊抵押出去,差點破產;

看到金堂人煙稀少,他利用自己的名氣組織五千民眾翻山過嶺爬山涉水幾百裏,過程幾乎沒有丟失一個人。

他在嘉定已經被餘玠、朱文炳及秦玉龍等人知道,這次再次進入這些大佬的視野。

可以說,他的散官已經十拿九穩的事情,就差朝廷任命文書而已。

趙飛揚高興了,可是有人不高興了。

趙飛揚事情猶如石頭投入水中,在不少文人心中砸了巨大的波瀾。

這其中就包括鄧斌及高興,兩人不但讀書人,而且還是舉人,是真正的文人。

呸,你趙飛揚雖然也讀過書,畢竟沒有中舉,不能算是真正的文人。

而你這個一介商人馬上就擁有承務郎的散官身份,老天怎麼不張開眼睛。

兩人不停看看蒼天,為何我們這些文人沒有這個好運呢?

不但鄧斌兩人如此,就是李之豪也是覺也睡不著。

別人是五十知天命,他偏偏就不知天命,不然他眼巴巴從天堂一樣趙家莊跑到窮鄉僻壤的金堂來做什麼。

雖然以前趙家莊被昌元縣稱為窮鄉僻壤,可是自從趙家莊崛起之人,他們根本瞧不起外地人。

甚至,就是昌元縣的人此時他們也沒有放在眼裏了,昌元縣有的趙家鎮也有,昌元縣沒有的他們也有。

比如,整潔寬闊大道,城管及指揮,還有充滿靈性的小區等等。

同樣是族長,同樣的年齡,王文修的事件也基本上定了,趙平已經答應給了一條出路。

可是自己出路在哪裏,自己隻是一屆舉人,官途看來幾乎無望了。

可是現在就有機會在自己麵前,這個就是從九品的承務郎。

雖然它是最小的散官,畢竟也是官身呀。

而且李之豪還有一個打算,憑著他與趙平舅舅之間宗親關係,極有可能由散官轉為實職。

畢竟,成都原來的官府幾乎是大片空白,不但民間需要人,官府同樣也需要人。

他睡不著覺,金堂縣不少本地也也睡不著覺,這個就包括張思與張固父子。

他們原來的地契已經燒毀了,官府也沒有虧待他們,按照人均十畝的田,直接劃給他們接近兩千的肥田。

照理說他們應該滿足了,可是他們偏偏就不滿足。

他們也是文人,而且書香世家,三代舉人。

張固已經年過花甲,已經仕途無望了,他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與孫子向上。

他們是最痛恨胡人的,因為胡人不喜歡科學,隻是一味崇尚武力。

所以他們全族即便餓死,也不接受胡人的恩惠。

現在趙平來了,又讓他們看到希望。

沒有料到科舉還沒有進行,散官又出來了。

他們張家也在金堂縣算得上小小的名門望族,特別是他們全族寧願餓死也不願意下山,更是為人們所稱道。

他們是儒家之典範,是仕林之中的代表,有傲氣有風骨。

他們覺得散官應該考慮他們一份,不能僅僅是外地之人,本地的仁人誌士更應該考慮。

趙平小兒,如果你僅僅為了人口,把散官帽子發了出去,這你這樣做,實在太寒士人之心了。

這些金堂縣士人就這樣矛盾,一方麵為趙平才氣所折服,一方麵對趙平有所期待。

金堂縣的士人接到張固的請貼,共商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