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生物製氧機與高能電池(1 / 2)

5月30日早上,陸晨起床後開始準備製造生物製氧機,與工業製氧設備不同,工業製氧是利用物理方法製氧,而生物製氧機就是利用藻類製氧,我們知道,星球上的氧氣是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來產生的,而植物和藍藻都可以產生氧氣,

熱帶雨林被稱之為星球之肺,但是熱帶雨林產生的有機物會很快被消耗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熱帶雨林的氧氣產出與消耗差不多持平;而寒帶的植物的有機物因為寒冷的原因,有機物不會被大量消耗,釋放的二氧化碳就會比較少,會為我們提供更多的氧氣,而占據星球表麵70%的海洋,藻類分布在其中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氧氣,所以生物製氧機就是利用藻類的能力來產生氧氣(個人理解,不對的就當是平行世界,生物法則有不同的吧)。

隨後,陸晨來到工作間,先是做了一個長寬高各一米的大箱子,然後在內部放了五層的隔斷板,然後隔斷板上麵是一塊玻璃密封起來了,水箱的蓋板上麵是送風機,內部上麵掛著一個太陽燈,隨後陸晨出了庇護所來到一條河邊,打了一盆水,回到庇護所倒入箱子內,又再倒入庇護所內部的水,然後把蓋板蓋上,其中在箱體的上方的兩側各有一根管子,這是用來接入庇護所的通風係統,一邊進氣,一邊出氣,其中出氣的一段接入空調通風係統,通過送風機一邊吸入庇護所內部的空氣,一邊通過管道送入空調係統然後吹入庇護所,形成一個內部的小循環,因為自己沒有培養基,就隻能利用水中的物質進行藻類的培育,所以需要定期換水。

陸晨利用納米核心計算過了,如果生物製氧機內的藻類完全培育起來,那麼可以保證一個10人的庇護所內部的氧氣所需,隻要一周換一次水就可以了,如果有條件自己能夠製作培養基,那麼可以直接往裏麵加營養液就可以了,水都可以不用換。

......

於此同時,就在陸晨在製作生物製氧機的時候,官方也在行動,在各地製造廠的努力下,一個個大型的設備被運到庇護所,開始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安裝,這個設備就是官方製造的大型工業製氧設備,在運入庇護所安裝好了之後,隻要保證電力充足,那麼一台這樣的大型設備就能保證庇護所內部5萬人的氧氣供應,畢竟大氣中氧氣含量隻是降低了一點,還有寒帶的植物在負責供氧,在安裝這個設備的同時,官方還動用資源開始培育耐寒植物,準備植物培育成功之後大量移植到庇護所周圍,

畢竟現在的白天並不是那種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步,相當於是陰天一樣,不過比陰天要暗了很多,這就導致每日的白天時長短了很多,植物的光合作用變短,再加上氣溫變低,許多熱帶植物紛紛死亡,以及火山爆發導致的大麵積森林大火,才會導致含氧量下降,以目前的氣溫,暫時寒帶植物還能保證生存。

就在官方安裝大型製氧設備的時候,也在各個養殖基地配備了生物製氧設備,而且都是大型的設備,選取一些無毒無害的藻類進行培養,通過對藻類的培養繁殖,提供水和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在藻類多的時候,把多餘的藻類曬幹製成牲畜飼料用來喂養,而動物的糞便又可以製成肥料對種植基地進行施肥,形成的一個循環鏈條,保證了一部分的口糧以及肉食的供給。

......

這邊,陸晨看了看做好的生物製氧機,接通電源之後,打開太陽燈,就讓內部的藻類自行繁殖,估計到交易的那天差不多也可以使用了。

隨後陸晨登上論壇,聯係了徐建,問他要不要製氧設備,徐建這幾天也知道了氧氣下降的事情,正在愁呢,沒想到陸晨會製造製氧設備,當即大喜,和陸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徐建付出了2噸沙石,1噸水泥,還有1噸金屬的物資來作為交換。

確定好交易之後,陸晨來到工作間把第二個生物製氧機做好後,就看向納米核心,發現高能電池已經推演完畢,陸晨開始查看這次推演出來的高能電池,發現推演出來的是石墨烯鋰離子電池,添加了石墨烯技術,充電時間比普通的鋰離子電池要快1000倍,能量密度也比原來的鋰離子電池要高五倍,陸晨看到這還是有點小小的失望,畢竟以為可以推演出來更高密度的電池,

“果然,當時提示隻要兩百點能量的時候就該想到不會有那麼大提升。”

陸晨覺得當時開始推演隻要兩百點的時候就該做好心理準備,不過目前來說石墨烯電池也夠用了,畢竟自己也隻是在這個城市活動,以後能量充足了可以再去研究,

隨後,陸晨看向了電池的製造技術,發現下麵的介紹中有很多的設備,包括從最開始的投入原料,到最後的電池封裝,一應技術原理的和設備都有著詳細的介紹,包括生產設備的製造技術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