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晨離開後,方青繼續著自己的工作,
整個中控室又陷入了寂靜之中,
除了一些設備運轉的時候產生的一些風扇轉動的聲音,就不在有其他的動靜了,
陸晨這裏,在離開了中控室之後,登上了飛馬一號,前往下一個地點,
下一站,飛船製造廠!
相比於小行星級飛船,這艘矮行星級貨運飛船的製造時間是小行星的兩倍,達到了六個月的時間,
此時的這艘新型貨船已經完成了一半的建造,
因為很多的新技術應用,所以這個第一艘的飛船製造時間又被推遲了一些,
飛馬一號快速的來到飛船製造廠,
這處飛船製造廠已經不在火星表麵了,而是在原來小行星飛船製造廠的基礎上改進而來,
到了現在這個階段,資源對於陸晨來說已經是夠用了,
所以也在逐步叫停小行星貨運飛船的製造,
畢竟對於物資運輸,已經進入了飽和階段,
製造再多的飛船,也沒有地方去采集資源,
不過對於木星這顆氣態巨行星,陸晨也專門研發出來了一種氣體采集站,可以在木星軌道上麵運行,同時采集木星的氣體,
木星作為一顆氣態行星,內部的氣體80%為氫氣,
所以可以說木星是一個很好的氫氣礦場,
這對於製造氫聚變燃料電池非常方便,
所以陸晨將自己的所有氫燃料電池製造廠都搬到了木衛十六上麵,
這顆木星衛星是距離木星最近的一顆衛星,基本上就在木星的大氣頂端,對於獲取氫氣十分方便,
同樣的,在這裏,陸晨還建立了一個建議的星際物流站,
利用無人物流飛船,將在氣體采集器裏麵壓縮的氫氣運動回木衛十六上麵,
然後這些壓縮氫氣,有三分之一會留在這裏,作為燃料使用,用來替換被消耗的氫燃料電池,
畢竟這種電池可以重複使用,內部燃料用完之後,在加裝壓縮氫氣就可以了!
剩下的三分之二被運送到火星,
在這裏,陸晨製造了幾台中型粒子對撞機,用這些壓縮氫氣來生產重氫,
不過目前的核聚變還沒有全部研發成功,所以也隻是進行少量生產,用於提供給在月球的核聚變研究基地實驗,
同時陸晨也準備開掛了,
在龍科院的核聚變研究項目裏麵,一直使用的是托卡馬克裝置,
但是自從上次陸晨將相關實驗方案給他們之後,進度就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
本來陸晨是準備前去現場進行支援的,但是俗事纏身,沒空過去,
正好前段時間大統一理論被納米核心推演了出來,
所以這次幹脆將現有的托卡馬克裝置的核聚變研究資料放進過去推演,
好在在納米核心的判斷裏麵,這份資料已經完成了90%,如果讓龍科院繼續研究下去,很有可能在五年內產生突破,
不過陸晨覺得,這個時間雖然自己等得起,但是人類可能等不起了,
如果沒有萌芽的這個事情,那麼五年時間等等就過去了,
但是出現了新的外星種族,從派人潛伏藍星來看,就知道沒安好心,
所以不得已,陸晨準備先開一波掛再說,
反正現在的納米核心裏麵,已經有了上千萬點能量,足夠這次推演了,
確定推演之後,核心顯示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推演!
看到這裏,陸晨就放下不去管他了,
其實在陸晨心裏,最想要的是仿星器結構的核聚變裝置,
雖然就目前來說,仿星器的製造難度很高,偏濾器的特殊部件的後續加裝難度大,但是可以很輕易的形成等離子約束體,
而且所謂的製造難度大,特殊部件加裝難度大這些問題,在陸晨看來,有著人工智能的幫助,完全可以實現自動化製造和安裝,
不過在現在的藍星文明裏麵,主流的還是托卡馬克的環形裝置,而且已經快要成功了,
所以陸晨也不打算多此一舉,繼續研究仿星器裝置,除了西歐聯邦還在研究這種裝置,
在陸晨的規劃裏麵,核聚變隻是作為一種過渡能源進行使用,
最終的目標是暗能量和反物質能源,
這個才是可以支撐非常進行曲率航行的常規能源,
而很巧的是,納米核心已經向陸晨展示了如何獲取暗能量,
不過雖然可以獲取暗能量,但是如何存儲轉化還是個比較難的問題,
畢竟納米核心吸收暗能量采集器內的能量是不受距離限製的,
根據陸晨的猜測,納米核心吸收能量的手段應該是通過緯度進行吸收,比現在的無線輸電技術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能夠利用緯度,那麼很大可能性就可以製造緯度武器,
以陸晨現在的見識,也是很難想象的到,製造納米核心的文明會有著何等的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