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精神”的由來.(2 / 2)

一時間,蘇老二真的是上天無路下地無門了。好在“宇宙規律”適時的起到了平衡的作用,那一年,他都可以私自去縣上的火車站貨場裏當搬運工了,他還可以到省城邊緣的鋁業公司撿石頭了,期間他不用顧慮康大功會扒他的戶口了。再後來,他都可以當一個民辦教師了,他還可以給康素貞談情說愛了--------,他從心裏感激著這個社會,感激著這個人間。

60後這一代人,是經過了社會重大變革的,無論變革前或者是變革後。蘇老二從來不埋怨社會,他能夠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去理解社會的各種問題,他能夠從一種路線轉變為另一種路線的過程中理解新陳代謝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還能理解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前者的基礎作用。盡管他隻是一個民辦老師,屬於社會的最底層,但他能夠理解國家的重要,沒有國家,便沒有個人的一切。

蘇老二不是那種動不動就把變革前後的路線對立起來的那種人,更不是動不動就把設計這兩種路線的偉人們對立起來的那種人。他知道那兩個偉人都是希望他的子民們過上好日子的,隻是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使用的方法不同罷了。無論是“改革”前或者是“改革”後,個人的生活過得好與不好,不是全怨社會製度的不同,與本人的基本因素和環境是有很大關係的。

蘇老二小時候沒有把學業學好,他認為,那是當時社會大環境的不足,但他對學業追求的心從來沒有泯滅過,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不知道什麼時候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他的床頭枕畔從沒有離開過書本,他的每一個夜晚都是在那清香油墨氣味的熏陶中睡著的。

通過讀書,蘇老二知道了宋代趙恒的勸學詩,他過目不忘那“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的千古佳句,他更能理解那字裏行間給後人的啟示。過去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的出路,用現代理念去解釋,讀書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功能,是讓人們掌握知識,以投身社會,服務社會的。

通過讀書,蘇老二思維敏捷了,視野開闊了,更加多愁善感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情不自禁的去觀賞那夜色的美,在那令人心醉的夜色中,他不但能貪婪地欣賞不同側麵不同表情的康素貞,他還能從那月缺月圓,星耀星隱中窺見大自然那無窮無盡的力量所在,他便悠然產生了一種“敬天地之德,賀日月之明,存感恩之心,生敬畏之情”的良好心態。

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像蘇老二這種人是缺乏了一個合適家庭環境的塑造和引導的,不然他也是會成功的。

在不斷地吮吸那清香“油墨味”的同時,蘇老二能夠在漆黑的深夜與古人對話,與顏真卿的某一個字對話,他能看得出古人那一瞥一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雄心壯誌。他清楚地認識到世事又朝“公平”的方向發展了一步,這便是人類充分的“歲月靜好”,是人類一種完美的秩序,是人類進步的需要,是人類文明的需要,是人類過上幸福生活的需要。

像康大功都能決定一個人是否能上大學的方針政策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人類對美好生活迫切向往的心情,已經是人民憑能力生存的各種方針政策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