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趙興再一次出乎意料的提議,趙興道:“臣上次去西北公幹,獲得了兩個人才,一個是趙梓,一個是陳策。兩人可謂博學飽學之士,再臣請求幫助之後,在治政方麵,大有能力建樹,但在八股上卻沒有做為。我們就是需要這種博學而能治國的能臣幹臣,而在國朝多難之秋,隻是一群死讀書的書呆子。如果為官一地,連算術錢糧都不懂,就是一書蟲,那我們還要他們何用,幹脆放一書箱再放一隻土狗在大堂不就得啦。”
大家聞聽,鄭國公不由問:“放狗做什麼?”
趙興賭氣道:“看著書箱,別讓人偷了擦屁股去。”聽到這樣到解釋,滿書房裏的人不由哄堂大笑。
崇禎笑完,拍手道:“愛卿說的有理啊,朝堂誇誇其談之風太過了,但卻很少有實幹之才,但八股這東西取的進士,都是子曰詩雲的書呆子,所以才有三年編修之後,還隻能安排在各部行走,跟著前輩學習的補救之法的誕生。正式科舉幾千年,我們沒辦法,我們就用恩科來解決。考策論,考治理地方,治國之道。獲取真正的人才,立刻就能為我所用。”
趙興高呼萬歲聖明。然後再道:“大明重農,但是為什麼每到天災,就必然發生暴亂呢?而縱觀整個曆史,哪一場改朝換代,不都有著天災的影子。”
這一點,崇禎倒是有些心得,“之所以如此,就是承平日久,人口俱增,而土地的產出卻不增加,隻要稍有天災,就會讓百姓衣食無著餓殍遍地,百姓走投無路,隻有揭杆造反,百姓苦啊。”說這話的時候,臉上已經布滿了憂愁。
現在的大明何嚐不是如此,天災**,官員敲骨吸髓昏聵無能,強敵環視,改朝換代的所用的條件都具備啦,難道這個老大帝國,就必將再次走入這宿命的輪回中嗎?
趙興拍手:“皇上睿智。正說到了根本上,而正如咱們大明帝國,承平太久,人口已經達到了億萬,乃至更多了,然而這幾年,天災不斷,有越演越烈的可能。但是天下之田已經開盡,卻又兼並嚴重,再也沒有辦法讓百姓吃飽肚子了,饑寒交迫的百姓,唯一的活路就是造反,然後在造反中,消滅多餘的人口,將兼並的土地再釋放出來,進行社會的再分配,以這種慘烈的辦法,達到再平衡,進入下一個循環。”趙興這樣一說,就更增加了崇禎的憂慮。
看看再次被打擊的崇禎,趙興話鋒一轉:“既然人口已經增加,天下再無閑田,那我們何不在產量上下下功夫?”
崇禎看了一眼方正化,現在的方正化,已經是崇禎皇帝身邊的長隨了。
然後再看向趙興:“你在西北推行的那個甘薯還是很有效果的,你可能不知道,你推廣的那個軍屯,流民屯墾的辦法,不但安定了一地,而且每畝的甘薯產出了兩千斤啊。隻是可惜,人不敢常吃。”
“這我還不知道?我比你清楚多了,別看我在這裏忙得昏天黑地,但我的根基的所有狀況,依舊在我掌握之中。那東西雖然不能常吃,但我給出的番薯幹兒釀酒的辦法,估計酒廠已經出產品了,要不是外麵兵火連天,延綏老白幹酒,應該在這京城裏暢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