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據是韓國公李善長十世孫李世選陳奏,家藏太祖高皇帝的詔旨,許諾再次封爵。帝遣韓爌等核驗,都認為這是偽詔,於是將李世選下獄論死。但為了本書故事,特意提前到崇禎二年,敬請考據黨原諒。)
事情的起因是崇禎二年的夏的某。比起空那炎炎烈日,更讓崇禎皇帝心煩的,是有司衙門呈上來的一道折子。
大明王朝的爛攤子讓他早已焦頭爛額,可在這節骨眼上,居然有個名叫李世選的農民來向他要官兒!
沒錯,明目張膽地要,且要的還不是官,要封侯拜相討爵位!
事情的來龍去脈,奏折上寫的甚是明白——
徽州績溪縣農民李世選來到京師,求見皇帝。
按,一個鄉野村夫想見皇帝一麵,難如登。但這個農民卻非一般人物,自稱是開國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的十世孫,手中還攥有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件遺物。
那遺物是一封禦筆書信,需崇禎皇帝親自開啟查驗。
甫一打開,崇禎當場驚愕得瞠目結舌——
“敕賜皇親外孫李盛慶,爾祖善長因國事罰貶去守龍關,二百一十六春為民,依數滿我封。
此旨到京,見主開拆。複忠臣勳爵護國,永遠世世不忘。
劉、李、徐勳臣,保障我為主,收伐陳友諒,下俱服。十大功勞,秋毫無犯。
洪武二十三年出給李盛慶收執。”
這封朱元璋風格文理不通的書信,人話就是:“劉伯溫、李善長、徐達等助我平滅陳友諒,一統下,功勳赫赫。但李善長因國事被罰,去守龍關(被斬了)。我,朱元璋,特給外孫李盛慶留下聖旨一道。準其後人於16年後前往京城,找皇帝開拆,恢複李家勳爵之位…
按道理,出身草根的朱元璋寫出這麼個不倫不類、文詞不通的書信,完全是有可能的。
當年朱元璋登基後,為了鞏固皇權,將一起打下的功臣宿將屠戮一空。
洪武二十三年,76歲高齡的韓國公李善長卷入胡惟庸謀反案,滿門盡誅。
但他的長子李祺,則僥幸躲過一劫。
因為,李祺娶了朱元璋的長女臨安公主。身為老爹,朱元璋自然不能讓親生女兒守寡。
故此,李祺隻是被罷官,帶著兒子一起被流放到績溪縣,為李家留下一脈香火。
而這位要求麵見崇禎的李世選,正是朱元璋當年那被貶為民的外孫李盛慶的嫡係子孫!
這般周折,堪稱奇聞,崇禎一時也難以決斷,翻來覆去地琢磨犯嘀咕:
如果真將這個來曆不明的李世選封為韓國公,萬一是騙子怎麼辦?豈不讓下人笑掉大牙?
可世上會有如此膽大包的騙子嗎?敢拎著全家乃至九族的腦袋,明目張膽來騙朕?
如果斷然拒絕,萬一這封信真是太祖手諭,那我可就成了忤逆不孝之人,是對太祖皇帝的大不敬;世人更會恥笑我吝嗇摳門:
堂堂一國之君,竟連祖宗聖旨都不認。民間對朝廷的信任,又從何談起?
陷身進退兩難之境,崇禎最終決定,將此事交由內閣調查處理。
結果調查還沒有頭緒呢,建奴打進來了,這事就撂下了。
爾按照大明的規矩,隻要是撂下的事,就等於沒事了,所以,這事就成了大家茶餘飯後偶爾的談論罷了。不知道今日錢龍錫拿出來幹什麼。
錢龍錫傲然一笑:“這件案子明了什麼?”然後自信回答:“足以明,勳貴野心不死,當年洪武爺處斷何其英明,咱們就應該遵循祖製,將勳貴驅逐出朝堂,為大明永訣後患。”
聞聽此斷,當時所有的人都恍然大悟,這借口,何其的高大上,何其的名正言順。
明,明大家就上書,彈劾勳貴集團顛覆國家之心不死。
勳貴集團,你們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