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著建奴戰死的馬肉,趙興吃的是滿嘴流油,指著地圖,詢問毛仲明:“明天我們的進攻路線是什麼?”
這是趙興在考教毛仲明。
毛仲明看著地圖,對趙興道:“叔兒,明日我建議,我們的隊伍沿著大淩河一路向上攻擊前進。”
“為什麼要這麼安排?”
“敵人對我們的陣型是有忌憚的,隻要我們的陣型調配得當,在曆次的戰爭中,建奴是拿我們沒有辦法的。”
這一點毛仲明說的對。在中國曆史上,各朝各代,中原的隊伍麵對草原民族,總的勝利失敗比,中原民族勝利的還是占據絕大多數的。就比如弱宋,麵對大金,後來的遼國,再後來的蒙古,據統計,宋朝的戰爭勝率超過百分之七十,遠遠超過鼎盛時期的唐朝。唐朝被稱為軍事鼎盛時期,然而卻是輸多勝少,反而宋朝這個被認為“軍事軟弱”的朝代創造了中國軍事曆史上少有的輝煌。
之所以出現這樣意想不到的戰果,就是因為漢人的陣型越來越趨於完美的結果。
什麼是陣型,所謂的陣型就是多兵種合成。這樣的軍事理念,是絕對領先各個時代的。
隻是可惜,大陣雖然完美,但卻笨重不能移動,尤其是自打宋以來,丟失了燕雲,漢族人就缺少戰馬。戰勝了,不能追擊敵人,擴大戰果,戰敗了,就被敵人追殺屠戮,逃不了。
所以才出現了不管是宋還是現在的明,戰勝了,戰果卻少,而失敗了,卻損失慘重的狀況出現。
“叔兒,女真人最拿手的就是騎射搔擾,本來他們並不靠近我們的大陣,隻是圍著我們的陣型,往來奔馳。不斷的射出弓箭,殺傷我們,渙散我們的軍心,沮喪我們的意誌。我們隻要沿著大淩河岸循序推進,鬆軟的河岸,遲滯他們騎兵的速度。同時,大淩河又讓我們的陣型有所依托,讓他們形不成圍繞騎射,這樣我們就基本立於不敗之地。”
趙興滿意的點頭,毛仲明想的,也正是自己所要執行的。這樣的經驗,是從上一次永定門之戰總結出來的,趙興受益匪淺。
趙興轉頭對遼東巡撫張克利道:“明天一早,我就將帶著隊伍去救援大淩河,巡撫大人可跟著我一起去?”
張克利一聽,當時將腦袋搖的和撥浪鼓一樣,讓人看著頭暈。
“大人,兵凶戰險,有毛總兵指揮就行了,您還是在戰艦上坐鎮調度吧。”他不說自己怕死,卻努力的勸說趙興留下。其目的就是,你要是去了,我也得跟著去,咱們還是一起名正言順的留下吧。
他的心思,趙興當然明白,就無所謂的一笑:“仲明雖然勇敢善戰,但畢竟這是重建東江鎮以來,第1場惡戰,我還是有些不放心,我還是要幫助毛總兵參謀參謀。”然後笑著對無比尷尬,臉色都變得蒼白起來的張克利道:“大人你是文官,也是遼東的巡撫,明日你就登岸,協調錦州出來的救兵吧。”
麵對趙興遞上來的台階,張克利總算是鬆了一口氣,看了看外麵已經夜深,要不然他現在就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