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審案(1 / 2)

立碑,行釜底抽薪的計劃出現了效果。各地上衙門告狀想要撤回投獻土地的百姓是絡繹不絕。

百姓是最現實的,趨利避害也是人的本性。

當初將土地投獻在士紳功名者之下,是因為當時的田賦徭役太大了,崇禎元年,戶科給事中瞿式耜上言道:“計海內用兵十年矣,無事不取之民間,每畝征收以達實際(產出)三倍乃至更高。而郡縣催科苛政,無一事不入考成。官於斯土者,但願征輸無誤,以完一己之功名,誰複為皇上念此元元者哉!故一當催征之期,新舊並出,差役四馳,杻係枷鎖,載於道路;鞭笞拶打,叫徹堂皇。”

崇禎初年,河南巡按毛九華上言,“勢豪之家,仆隸多至數百,奸民乘勢投獻,百姓寧受其魚肉者眾,因而國入枯竭。”

但現在不是了,祖製碑再立,規定每畝每季隻收二分銀子的賦稅,一分銀子的代役錢,即便再笨的人也算的明白,不但沒有了真要人命的徭役,扣除上繳皇糧賦稅,大家最多可剩下一半的產出,那誰還投獻給士紳,受那八成的地租,還有無限的白工啊。

三個老實人狀告的,正代表三種狀況。所以,李守一準備利用錦衣衛給自己撐腰,好好的辦理一下這個案子,做為標杆,為未來諸位同窗榜樣。至於現在連手下八縣都不執行,那不怕,那不過是暫時的,等百姓們被動員起來,在巨大的百姓壓迫下,再在自己的打壓下,不怕他們不就犯。

李守一當初也是輕視百姓的,文士骨子裏對百姓輕賤的高高在上,讓他認為,實現變革,還得是自己這群文人士大夫,百姓,不過是聽著罷了。

但恩師趙興每日都在他耳邊教導他百姓的作用,讓百姓參與到變革中來的巨大能量。對於這種絮絮叨叨婆婆媽媽的教導,開始的時候,李守一是以一種禮貌的受教心情,恭敬的敷衍腹誹。

但什麼事情就怕翻來覆去的嘀咕,也就是後世的洗腦。尤其給他分析了曆朝曆代變革者都沒有發動群眾的缺陷,更給他介紹了及西之國,一個教員,就是走到農村去,發動最底層的群眾,一舉掀翻了那個及西之國封建的剝削階級,最終建立了國家,帶著百姓,走向了民族複興的事跡,讓李守一頗為感觸。

你說他編故事吧,但隻要是編的故事,隻要細細推敲,再完美的故事也有瑕疵漏洞,結果人家的故事編的無比嚴謹,根本就無可挑剔。尤其其中那艱苦卓絕的戰鬥和幾起幾落的磨難,最終都在百姓的支持下,順利渡過,更是讓聽者無不動容,最終神往之。

最終,李守一決定,棄官,學三藏法師,要飯也要到那及西之國朝聖取經。

結果一問恩師這及西之國的位置,恩師就立刻王顧左右而言他,雲裏霧裏的。逼急了,趙興就指著自己的鼻子:“你還取什麼經啊,我,就是我,就是傳法之人,你不明白就問我。”然後瞪眼睛發怒:“難道你懷疑我的人品嗎?”

李守一腹誹,你的人品還用懷疑嗎?在士林中都臭大街了。

“難道你不相信恩師的閱曆人生嗎?”

李守一就嘀咕:“莫名奇妙的妖孽,我怎麼相信?”

“難道你敢不尊師重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