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人口的戰爭,就這樣無休無止的慘烈進行著。但雙方也都盡量的小心翼翼,控製著規模,避免發生大的衝突。
於是皇太極不想在近期內再收複遼南了,而趙興也沒有能力對皇太極,發動決定性的進攻了。這條戰線,就穩定在了這裏。
暫時不能發動進攻,不等於放棄對遼東的收複,現在就要趁著這段機會,養精蓄銳,增強實力。準備和洪承疇的遼西關寧穩定住戰線。
洪承疇的能力是無可厚非的,按照前一段趙興的安排,洪承疇被後金俘虜的事件,幾乎也不可能再發生,這樣洪承疇叛變的可能,也就幾乎沒有了。
隻要遼西有洪承疇坐鎮,穩定住局麵是沒有問題的。等大家都喘息過來,西南對進,滅了皇太極收複遼東,也就指日可待了。
基於這種考慮,趙興決定,將東江鎮裏的基業,搬遷到大陸上來。通過這一戰,皮島根基的缺陷就暴露無遺了。皮島地區太狹小了,沒有閃展騰挪的餘地,同時,在勞力和人口上,也相當局促。
這個年代的人的思想,還是有局限的,擁有自己的土地之後,就不願意再離開。讓他們到皮島上去做工,比殺了他們都難。
好吧,既然山不就人,那就人來就山吧。為了自己的工業,得到長足的發展,趙興決定將自己的鋼鐵廠,和軍工廠搬遷到遼東半島上了。
旅順,是最好的工業基地選址。他有常年不凍的海港,便於自己的原材料運輸,和產品的輸出。同時,一旦有什麼危險,隻要卡住南關這個關鍵的節點,在陸地上就安全了。而因為有良好的港口,還能得到登萊水師的協助。可以保證可進可退,萬無一失。
地址選好之後,轟轟烈烈的大搬遷運動就開始了,旅順立刻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一時間人頭攢動,幹的是熱火朝天。
但就在這個時候,崇禎皇帝給趙興下來了一道明旨一道密旨,命令他立刻趕回京城,因為京城裏出了大事了,急需要趙興這個錦衣衛幹點正事。
拿著這份聖旨,趙興也感覺到自己這些年來,真的有些不務正業。總是帶著人四處打架,把自己的老本行給忘了。
這樣看來,自己是嚴重的不著調了。
掐指算來,從去年秋天開始,來到東江鎮,到現在已經是6月份了,整整半年的時間,自己已經沒有回到北京城了。
就在這半年的時間裏,京城的宵小就不安分了,開始跳出來搞事情。
這一屆一年一度的科舉考試,崇禎依舊是名義上的主考,但是真正的主考,不是趙興,而是錢謙益。
雖然趙興依舊拿出金子,打造了金花錢,頒發給那些新進的進士,但他們卻不再稱呼自己為老師,這有點讓趙興有一種大權旁落的感覺。
最明顯的表現就在於,這一屆的進士,明顯的富貴人家比貧寒學子要多。
這倒並不是趙興認為孟聖說的肉食者鄙,而是趙興怕這一次的科舉中再有人拿錢舞弊。
還由於一點,由於這次的進士,絕大多數都出身在富豪人家,根本不願意到邊遠地區去做官,受那份罪吃那份苦。於是都想盡辦法留在北京,寧可做一個翰林,或者是在哪個部裏麵做個行走,拿一份他們根本可以可有可無的俸祿,做一個閑差,為自己的家族,在朝堂裏拉些人脈。
這是趙興最不想看到的。本來他還指望著這一屆的進士,挑選一二百個人選,將他們調到遼南來,填補遼南這巨大的官員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