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飛船自帶燃料就隻夠跑個來回,本來還想弄點燃料多在周邊轉轉,看來隻能趕回去補給了。
羅伯特略有些失望地鑽進駕駛艙,重新啟動了飛船,發動機噴口亮起熾烈的藍光,飛船也緩緩駛離了這個廢棄的太空港。
打開電腦屏幕上的躍遷界麵,羅伯特開始搜尋附近的天然蟲洞。
自從蟲洞跳躍技術發明出來之後,光年級別的遠距離旅行才成為了可能。
之前就算是用曲率驅動引擎的飛船,速度上限也隻有光速而已,恒星間的交通至少都是按年甚至是十年起步的。
而發明了蟲洞跳躍技術之後,跳躍進超空間裏,航行一光年的距離隻需要一天左右時間。
這樣一來,星際間的通行徹底沒有了阻礙,人類也因此才融入到宇宙大家庭之中。
一般在恒星或是大質量行星所在區域,都會有天然蟲洞形成,羅伯特隻需要找到蟲洞位置,再開啟躍遷係統,就能從蟲洞進入超空間。
電腦計算出蟲洞位置之後,羅伯特把飛船開了過去,躍遷係統隨之啟動,整艘飛船都陷入到一片絕對的黑暗之中。
等到躍遷完成,羅伯特眼前已經不是之前的那片星空,而是一片光怪陸離的場景。
從駕駛室往外看,周圍全都被一片粉色和金黃色的霧狀微粒包圍著。
而在飛船的身後,是一片由白光彙合成的巨大漩渦。
這個漩渦就是星球本身的天然蟲洞,現在羅伯特要做的就是開動超空間引擎,準備返回“垃圾場”。
在超空間中航行,消耗的能量非常巨大,傳統的聚變反應堆根本無法滿足這樣的能量需求。
以金屬氫為燃料的超聚變核心就成為了超空間引擎的唯一選擇。
在宇宙中,隻有大型氣態行星的內部,才有天然的金屬氫礦藏。
據說在大宇宙時代,隻用了數十年的時間,人類就將自己星係中那顆名叫“木星”的氣態行星,徹底給挖空了。
即便是到了現代,金屬氫燃料依然價格不菲,羅伯特這一趟還好是弄到了那門“雙門鏈式突擊炮”,不然跑這一趟的收益,還不夠燃料錢。
“垃圾場”是一顆小行星,直徑不到十公裏,星如其名,在這個小行星上堆滿了各種垃圾,甚至讓人懷疑它本身是不是就是太空垃圾堆成的。
光顧這裏最多的,就是像羅伯特這樣的拾荒者,他們把散落在各個星係中的垃圾拖回來,在這裏兌換成聯盟幣,購買補給和燃料,然後繼續下一個循環。
把船停在太空碼頭,羅伯特拉著他的小拖車朝回購口走去。
“垃圾場”的回收係統是人工智能托管的,隻要你把東西塞進回購口,聯盟星幣瞬間到賬。
沒有討價還價,也沒有多餘的廢話,交易自動完成,羅伯特打開嵌在手上的投影儀,看著自己賬號上的數目從“5700”變成“16030”,心裏頓時舒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