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著王大姑他們的招呼,姨奶,姨爺笑著回應到,順便問了一下姥婆的情況。
“姐,沒事,媽身體好著那!”
“走,快進去,媽剛剛還在念叨你那!”
“來,姨夫,抽煙。”
舅爺他們招呼著姨奶,兩個姑父則招呼著姨爺。
此時,已經沒有王振他們什麼事了。
畢竟,長輩說話,作為小輩插話,並不怎麼好。
當然,端茶倒水倒還是可以的。
親戚之間。
那怕離的並不遠,其實交流也不多。
畢竟,都有各自的家庭要忙。
日複一日的家務。
田裏的莊稼。
勤快的人,其實一年四季都閑不住。
因此,一年之中,能夠見兩三麵的都是少數。
於是,見麵以後,能夠聊的東西自然也就多了。
天南海北,村裏麵發生的奇聞異事。
不管是喜歡聊的,還是不喜歡聊的。
每個人的想法不同,見解也不同。
自然不會沒有話題。
長輩聊天。
王振他們一般也不會插嘴。
他們在一旁聽著,看到誰的茶杯裏麵沒水了,就幫忙續一下。
那怕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會當麵提出來。
不然的話,與長輩的意見不同。
那就是駁長輩麵子了。
聊天並沒持續多久。
因為吃中午飯的時間到了。
早就在廚房忙碌的王媽,除了王爹負責燒鍋之外,在沒有別人幫忙的情況下,已經做好了二十四個菜。
其中一半是重複的。
是準備分為兩桌。
沒辦法,誰讓王家人多那。
王家自身加姥婆就是七個。
以農村標準八個一桌,已經差不多。夠湊一桌了。
王大姑,王小姑兩家加起來又是七個。
又是將近一桌。
再加上兩個舅爺,兩個表叔,一個舅奶,一顆表姑,那就又是六個,也差不多一桌。
這就是將近三桌。
當然,說是那麼說。
其實王家的桌子並不標準,
因為是考慮到人多專門買的大圓桌,並不止可以坐八個,而是十二個。
因此,王媽做了兩桌,二十四個菜。
一桌十二個。
全部都是北方的那種大盤子。
有蒸雞塊,蒸鴨塊,蒸鵝塊,涼拌牛肉,花生米,炒雞蛋,青椒炒刨皮,蒜薹炒肉,涼拌豬耳朵,紅燒肥腸,雞蛋炒幹香椿,孜然羊肉。
幾乎都是硬菜。
上桌以後。
第一桌姨爺坐首位,王爹,大姑父,王奶奶,姥婆,二姑父,姨奶,大舅奶,大舅爺,二舅爺,姨爺,王爺爺他們圍坐。
至於剩下的人,則去第二桌。
酒全部拿了出來。
有農場最出名的桃花酒。
也有後期王振釀造的果酒。
以及特別炮製的藥酒。
一家人也不需要藏著掖著了。
好東西當然是拿出來一起分享了。
北方招待客人,一向都是非常豪爽。
一家人坐在那裏,吃著,喝著聊著。
酒這東西,對於男人來說,那是越喝越盡興。
尤其是在北方,
可能一桌子菜沒怎麼動,可是酒幾輪下來,肯定會少一半。
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
就是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