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息送到交泰殿的時候,朱允炆已經把這幾天的公文都看了個大概。
具體來說這段時間對大明來說算的上風調雨順,算是最後的時代了。
也不知道是曆史的必然還是說有個老天爺在幕後安排,一般國家新立之處都會有這個時間段,這段時間裏國家人口可能會比平常少,國力也會不相濟,但是總會是這個新立的國家巔峰的時候。
大明朝來說洪武三十年裏,國家民生還在恢複階段,但是這個時候的大明朝已經是不可小覷,有著900萬平方公裏的麵積,兩百萬的國家常駐軍隊,這個數字相比歐洲同時期很多國家的總人口還要多,北逐蒙元,平定東北西域,內撫西藏和青海等少數民族,以不到5000w人口完成這些偉業,足以證明朝的偉大,要知道上述地區可是在與中國分離四、五百年的基礎上完成的,而不能簡單的算做收複失地。
現在這麼大的國家交到了朱允炆的手上,光從紙麵上是無論如何也看不真切的,朱允炆到手的這些公文無非是說哪裏官員有缺額,哪位官員有致仕,都是些雞毛算皮的小事,但是又不得不處理。
朱允炆對這些還不大了解,一般都是丟給武英殿那幫大學士們,讓他們先商量個結果,之後變幻著方式選擇他們推薦上來的人,不管選擇誰對他這個皇帝來說都沒什麼影響,變化方式也是因為不想讓這些大臣們了解到他平常的習慣,不然以後就有的受的。
“陛下,東西已經送上來了,這次清理,整個皇宮找出了四百名不守規矩的太監,特別嚴重的有十來名,其餘的都是些小偷小摸,可能是這段時間疏於管教,才讓他們生出了別樣心思,臣建議宮裏還是要時常教他們些規矩,時常要給他們做個提醒才行啊!
還有牽扯到宮外的情況都在紙麵上了,陛下您看要怎麼處理呢?”
徐瑾收到消息後就急匆匆的走了進來,俯身低聲說道。
“宮外牽扯到多少人?跟朕說一說。”朱允炆眼神閃爍,問道。
徐瑾也知道事情不簡單,心事重重的點頭說道“確鑿證據的有二十五人,其中的朝中大臣不在少數,不過位置都不算太高,至於剩下的就是一些商販,臣查到最多的嫌疑就是燕王府,燕王府收買的太監不在少數,平常傳遞的消息不在少數,有記錄的不管是陛下起居,宮內娘娘的喜好都有販賣!”
“啪…”
朱允炆好像不小心把手中的毛筆給弄斷了,他想到可能有問題,但沒想到的是會有這麼這麼嚴重,要知道太祖皇帝才剛死沒多久呢,宮內的情況就惡化成這樣,朱允炆眼底閃過一絲寒光,他想把這些人都給殺了。
宮外的情況他不意外,每朝每代都會有這種人,想著能早點知道些內幕消息,隻要軍隊不亂,給他就也造不成什麼傷害。
他生氣的是宮裏,人家一收買一點小恩小惠就把他給賣了,要知道掌控他們命運的是他這個皇帝,這就相當於宮外的人是敵人,用盡手段了不稀奇,但說宮內的人是自己人,自己人背叛是最可狠的,也最應該防範的,朱允炆的想法是隻要守好自身的一畝三分地,別人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什麼時候看不順眼殺了就是。
但是自己身邊沒守住,出現的情況就防不勝防了,朱允炆眼神流轉,把最近的事情一一翻過來想了一遍。
最後一點思緒也給他理了出來,他現在最缺的就是身邊能辦事的人,當時那個錦衣衛指揮同知算一個,但是這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