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還好,就是有些想念父王,都等著父王您能早日出去!”朱高熾說道這裏停頓了下,低下頭補了一句,道:“兒臣……兒臣也想!”
他不想提昨天發生的事,事情已經過去,隻要他以後能處理好,管好二弟就行,報喜不報憂!沒必要讓父王去擔心,父王在這裏隻有一個人,又不能出去,真要有什麼事也隻能幹著急,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幹脆就不說!
朱棣聞言有些控製不住情緒,眼睛裏牢牢的擒住淚水,不讓他掉下來,嘴裏卻不停的安慰道:“嗯……你們都是好孩子,是父王沒用,害了你們,高熾,你要記住,父王真要是出不來,你在家裏要做好這一家之主,管好這個家,父王拜托你了!”
這一刻的燕王朱棣有了很多人性的光輝,他一向和幾個兒子感情深,在這“牢籠”裏呆著,最關心掛念的就是他們幾個了,生怕年輕的皇帝侄子不耐煩去找了他們麻煩,又怕皇帝不注意,底下的大臣為了去獻忠心去為難他們,讓他們受委屈,更怕到時候二子一時衝動出手傷了來犯的大臣,那麻煩更大,怕是要折了二子!
此刻聽到家裏的消息一時間有些高興,又有些許自責,他不感到後悔,自責的是沒有更好的把握時機,遞給了皇帝的把柄,導致自己也深陷泥潭,連家兒妻小都不得安寧還要他們擔心。
大明朝朱家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關心下一代,說到古代皇家可能所有人有印象的都是父子相逼,骨肉相殘,最早登上太子之位的活不久,比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三廢太子,但是實際上在明朝沒有任何一個太子被廢,哪怕是廢太子最堅決的萬曆最後也不了了之。
(當然父親不在皇位的朱見深除外,他在朱祁鈺的朝代是不可能有繼承權的,但是最後也同樣登上了皇位!)
其中說不清是因為文臣的原因還是他自己,但是有一點肯定的就萬曆想廢太子不單純的是看不慣他,更多的是學習他爺爺,以太子之爭來分化文臣,期望最後能掌控局勢!但是從頭到尾萬曆的太子之位都是很穩當的。
所以朱明王朝的太子算是最幸福的一代人了!早早就確定繼承權,中間也沒人能搶奪的動!父皇一般又是愛著自己的,典型的有太祖的太子、明孝宗的太子、明孝宗自己也是同樣的情況。
這種待遇要是給隔壁吃飯睡覺被老子嚇的曹丕、李承乾知道了,估計廁所都不夠哭了!
朱棣和朱高熾聊了很多,最近發生的事,家裏出現了什麼情況、情緒怎麼樣,府上的老兄弟怎麼樣了,朝堂上的大事……
朱棣也知道了他現在禮部尚書的職位,結合籓王來京的事,基本情況就已經摸清楚了,很明顯朱高熾就是一個擋箭牌了,這塊牌子好用又結實,沒道理不選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