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照皋厘斯本事;護貓全犬良謀(1 / 2)

大皇子聽了銘製之言後,思索良久,乃開言曰:

“先生所言是矣,孤雖不善習文,但孤憑直覺觀吾兩弟。吾二弟文則有餘,質則不足,不似孤與三弟之坦然,交心。

吾三弟則文質皆然,其文可以出口成章,其質亦方正直良,極有主見。若台吉、哈依等欲行謀逆,篡詔則易,迫吾弟修書則難。吾弟乃外柔內剛之人,不可為之事其寧死不為也。哈依等殺之則易,迫之則難,而此書乃三弟親筆所書,三弟所言定實情矣。”

言畢,那大皇子已是雙目含淚,悲歎曰:

“吾二弟與那二賊終日為伍,密謀矯詔,國家不幸矣,然則吾等當何為乎?吾非為大位,乃為國家社稷計,發兵討之,可乎?”

銘製曰:“殿下勿悲,事情尚未惡化,以某算之,台吉、哈依必擁立小皇子殿下王於北冥,不會護送先帝梓宮入京師,引頸待戮。如此,則國家不至於內戰,汝兄弟不至於手足相殘,國家精元乃可保存。

至於發兵討那厘斯,照皋二賊,則萬萬不可行,吾等曰彼二賊篡詔,乃臆測也,全無實證。而二皇子殿下登基則是眾王公大臣公議,太後明詔。吾等發兵討之,明不正言不順,非篡逆而何?且兄弟相爭,手足相殘?豈不是讓親者痛而仇則快,讓人族、妖族之叛逆者彈冠相慶,蠢蠢欲動乎?”

大皇子殿下聽畢銘製言語後,乃起身向銘製深深鞠一躬,曰:

“先生之言,真貴過金玉也,孤不善文,亦不喜觀書,所以先皇屢次敦敦教誨曰:習武則勇,習文則智,智勇雙全,才堪大任。孤若非先生指點教誨,則自誤甚矣!然則孤仍有一事不明,那厘斯、照皋二賊,拉黨結派,賣官鬻爵,貪汙腐敗,如此德行之人,以先帝之神武明哲,必是全知。奈何不誅之乎?貶之乎?退之乎?”

“殿下所言者,德也。先帝所用者,能也。昔唐宰相魏百川有雲:若夫亂世,爭天下之時,斯人也,有一長即可用之,而無須苛求德才兼備。昔漢時陳平,盜嫂昧金,事魏不容歸楚;歸楚不中又歸漢,此等反覆亂臣,而高祖用之,卻成帝業。今厘斯,照皋,其德行雖虧,較之陳平仍不足,而其能之長,較之陳平定有餘,先帝重用之,不亦宜乎?”

“彼等有何才能,使先帝如此重用?且今亦非爭天下之時矣,今四海承平,用那德才兼備之忠厚長者,豈不更好?”

“那照皋,掌管戶部,殿下知之矣。其由於其胥愕潛貪汙賑災之銀案,被貶出京,殿下亦知之矣?為何其被貶出京五年又被陛下詔回,官複原職,殿下知之乎?”

“未知也。”

“照皋其人也,雖是巨貪,生活奢侈糜爛。然其人極善理財,天下三十六州,一百八十郡,每省每郡今年有無水旱災害,收成幾何,其從平日來往奏章,或從傳旨雕奴口中之三言兩語即可知之,屬下官員是一分一厘也無法瞞報,其所定下給每省每郡之糧稅額度,即能讓所屬官員能完成,亦不至於奪糧於百姓之口,造成災害。

而其負責之官營鹽、鐵、茶、馬,糧莊稠莊,更是知人善任,獲利極豐,我大一朝,承平無事之時,每年約需度支銀約八千萬兩,而戶部所收上來之稅銀加官營生意,總共收入約有一億兩,如此我大一朝可謂是收支平衡,國庫有餘銀。

照皋其人也,天生對繁複數目敏感,無論多複雜之數目,辟若,全國三十六州之稅銀,某州數百萬兩,某省一千萬兩,屬下隻需把數字報完,其不用算盤,無需筆記,即可報出總數,且聽過一次數目,即使十年之後,亦不會忘,其隨口可報出某州人口幾何,田畝幾和,一等良田幾何,二等良田幾何,某年某年稅銀幾何,全國之賦稅糧餉皆在其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