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陵托管(2 / 3)

張老師的行為完全可以理解,因為當時的郵票鑒定,很少有大量退回的,入庫率大約在百分之九十五左右,不像後來莊家或平台為了限製入庫對中小散戶的郵票和錢幣進行惡意淘汰,平均入庫率不到百分之五十,有些平台除了莊家的貨輕鬆入庫外,入庫率不足百分之三十,甚至出現了無理由的退貨。更為惡劣的文交所,在好端端的原刀托管郵票上劃上一刀,讓托管者啞巴吃黃連。就是像金陵這樣比較正規的文交所,因托管造成的投資者和平台的糾紛也有好幾起。在托管JP147郵資片(錯龍片)現場,甚至發生過托管者拿著刀子要割腕自殺,威脅、恐嚇平台工作人員一幕。

鹿總將近70歲,身材高大,天庭飽滿,印堂發亮,額上有“田紋”,是相書上所謂的不富即貴之人。

此前,在金陵文交所籌備階段,鹿萬裏就曾與張老師通過幾次電話,這些電話大多是鹿總打給張老師的,討論的內容主要是關於金陵文交所籌建過程中碰到的一些問題,以及鹿總對金陵文交所籌備進程的一些消息通報。鹿總之所以熱衷於給張老師打電話,是張老師對郵幣電子盤的研究已有時日,也就是在金陵文交所籌建之前,張老師就在“一塵”網和“互動”網上發表了大量的探討文章,這些文章除了探討一些具體問題外,大多是對郵幣電子盤的肯定,並且描繪出了一幅美好的郵幣投資前景。這在當時的郵評者中,張大傑絕對是屬於有獨到眼光的先知先覺者。

可是鹿總完全是一副公事公辦的麵孔,並不因為張老師的自報家門而網開一麵。他戴上老花鏡,對郵票反複仔細地看了足足有兩分鍾:“這些郵票確實不能入庫,都發黃了,有些還有黴斑。”“能否通融一下,退的也確實太多了,合格隻有三分之二。”張老師帶著幾乎哀求的口氣說。

“不行,任何人都不能通融,質量第一,否則怎麼讓投資者相信,放心來這裏投資。”因鹿總的話說得在理,在場的幾個郵商,包括陳新宏在內都紛紛點頭稱是。

在這種情況下,張大傑也隻好自認倒黴,無話可說。作為一個對品相十分挑剔的郵票收藏者和投資者,當然知道郵票品相的好壞意味著什麼。但他心裏總是感覺不爽,但又無處發泄。

等到陳新宏的60封步輦圖小型張鑒定完畢已是下午三點多。張老師為了與陳新宏結伴一起回上海,足足等了他近兩個小時。

陳新宏與張大傑雖在同一座城市,但也不是經常見麵,特別是電子盤出現以後,見麵的機會就更少了,主要是張老師現在已不大去盧工郵市買郵票了。以前,張老師基本上每學期總要去盧工二三次,除了自己買貨以外,主要是幫同事買郵票和紀念郵資片。因為對於郵票投資,很多人不懂,總要想找個懂行的人把把關。張老師就充當了把關人的角色,也就自然成了郵商和缺乏郵識的投資者之間的橋梁。張大傑郵評文章寫得多,因此在郵壇名聲不小,在滬江大學或其他什麼大學,隻要有人想投資郵票,總會找上門來,請張老師把把關。

在郵幣電子盤出現之前,作為一個合格的郵票投資者,必須要過三關。一是品種選擇關。郵市中的郵票林林總總,讓人眼花繚亂,進入郵市,就像劉姥姥進入大觀園,很多投資者都不知道買什麼好。這時候,就必須有懂行的人幫忙選擇品種。當然,郵商也可對投資者進行指導。但郵市中有很多是無良郵商,像陳新宏這樣的德商不多。他們隻會向投資者推薦無價值或者賣不出去的郵品,使很多初涉郵市的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上當的投資者一多,誰還敢投資郵票。二是辨別真偽關。郵市中存在著大量的假郵票,據有人統計,幾乎每種郵票都受假郵票的困擾,越是高價的郵票買到假郵票的幾率就越大。因此,即使是懂行的投資者,也會拿著放大鏡去郵市。因為一旦中招,投資者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假郵票一文不值。三是品相把控關。郵票很嬌貴,收藏者和投資者對品相的要求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有瑕疵或發黃發黴的郵票與極品價格有天壤之別,而要買到好品相的郵票,必須一枚一枚檢查,一版一版翻看。這不僅需要耐心,而且要有識別真偽和品相好壞的火眼金睛。

粗略估計,幾年來,經張大傑之手買進的郵品不下六七百萬元,而這些交易都是在陳新宏的交易櫃台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張大傑對陳新宏是如此地信任,如此地照顧其生意。

陳新宏的6000枚步輦圖隻退回不到20枚。對這一鑒定結果,他十分滿意,一路上陳新宏的話就特別多。兩人在滬寧高鐵上旁若無人地高談闊論,不時引來鄰座兩位美女的注目。越是有美女關注,這兩個人談性也就越濃。他們天南海北地狂聊一通,既談到電子盤對中國郵商的衝擊,也談到了電子盤的發展前景,以及個人如何好好把握這次機會,實現自己的財富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