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烽煙再起(1 / 2)

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初六日,北京,冰雪初融,春寒料峭。剛交巳時(上午九點),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雍正親書“勤政親賢”的匾額下麵,登基剛剛半年的乾隆皇帝在禦座前的水磨青磚地上來回踱著,眼晴不時的看一眼放在禦座旁小幾上的一份奏折。

盡管這份奏折已經呈上來幾天了,他也看過不知道多少遍,但是現在看見那奏折,心裏還是有些許的興奮和激動。

那是欽命經略大臣,統領苗疆軍務,兼領貴州巡撫張廣泗的報捷奏折,經過正月裏二十幾日的苦戰,貴州苗亂已經全部平定。這場起於雍正十三年初的苗亂,曆時將近一年,朝庭幾次易帥,耗用國庫七百萬兩白銀,終於高奏凱歌。

乾隆元年伊始,就有這樣一個天大的喜訊,不能不讓他興奮不已。然而,最讓他激動的還不止於此。苗疆大捷,戰事結束,自己這個新皇帝的威信如日中天,朝庭可以騰出人手和銀子,進行自己謀劃多日的更大戰事了,這就是今天召見幾位王大臣要議的事。

這時,太監李玉進來稟報:“主子爺,莊親王及各位親王大臣請見,已經在垂花門候著了。”

“叫進吧。”乾隆說完,在禦前上坐了。

不一會,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充禮、和親王弘晝、軍機大臣鄂爾泰、張廷玉依次走進來,並排跪下行禮。

“快起來吧,賜座。”待幾個人都在小櫈上坐了,乾隆沒有說政務,卻溫言絮語的和允祿、允禮拉起了家常:“十六叔、十七叔,前日去請安,皇太後還跟朕念叨,說朕小時候常粘住你們要蟈蟈籠子,趴在你們的肩頭到樹上摘果子。如今雖然君臣分際,可是每次見你們在朕麵前行禮,朕心裏都深感不安。”

允祿聽了皇上的話,忙在座上一拱手道:“皇上仁德之心可昭日月,然而先國後家,君臣之禮斷不可廢。”

“你們都是聖祖爺的兒子,世宗爺的兄弟,是朕的叔叔,豈能讓你們每日見朕都行跪拜之禮?以後朝堂之上,行君臣之禮。便殿召見,就免了跪拜之禮,就這樣定了,兩位叔叔不要再辭了。”

允祿和允禮見皇上的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若再推辭,拂了聖意,也是失禮,於是二人起身拱手道:“謝皇上恩典!”

待他二人重又坐下,乾隆才進入正題:“苗疆大捷的折子已經遞上來幾天了,善後事宜,你們可有了章程?”

張庭玉是軍機大臣兼管著戶部、禮部,苗疆善後事宜,沒有一件不是用銀子的事,於是他當先奏對道:“皇上,苗疆善後事宜,臣以為以兩件事為要務,一是選派官吏,綏靖地方,複蘇民生;二是張廣泗以下有功將士的議敘封賞。”

“衡臣說的是,”乾隆接著張廷玉的話說:“鄂西林(鄂爾泰)管著吏部,你和部裏議一下,選一些不畏勞苦,清廉恤民的好官到府縣裏,軍機處再議一下戰後複蘇民生的具體方略。張廣泗封三等世襲輕車都尉,著任雲貴總督,兼領貴州巡撫。以下各有功將佐官兵的封賞,陣亡將士的撫恤,你們一並議一下,該花的銀子不要省。銀子給的少了,從將軍、遊擊到千總、把總,扣到兵那裏,就剩不下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