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沈重文不是穿越者?(2 / 2)

“早年吾行走各地,於西北大漠發現遺跡,遇自稱上古遺民者部落,口口相傳三權分立之優越。觀之該部落數年,看其立黑方氏國,兼並各方不久,以三權分立開大沙聯邦合眾國,富國強兵,為西北一霸。

奈何大利王朝兵強馬壯,行兵馬百餘萬滅大沙聯邦,從此合眾聯邦不再。唯恐丟失傳承,特寫此書,若有後世之人讀之觀之,望終生踐行推廣,重現製度之輝煌,建立百姓聞之而喜的國家,在此拜謝。”

將書倒扣在胸口,沈重文呼吸平緩了幾分。

“三權分立,平民掌權,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謂之盛世。而不是像列國一樣,世家高高在上,百姓、外族永遠飽受欺淩!隻是,我的願望能實現嗎?”

坐起來,沈重文的眼底帶著一抹黯淡。

大曜聯邦合眾國想要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發育環境,同時也要約束各地各部頭人的權利,再來便是推動文化的傳承。

也隻有將“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傳承下去,才能讓大曜聯邦合眾國有崛起的可能!

曜族也才有重獨霸南疆的日子!

可是靖國太強大了。

沈重文翻著書,來到了最後一篇——《經濟篇》

“吾行天下列國,遍訪名師。曾問之夏子:何為民生。”

“夏子答曰:經濟為之民生。”

“吾問複問:和解?”

“夏子曰:經濟者,錢貨也。民生所慮諸般庶務,無非柴米油鹽醬醋茶諸般事物。若民生艱難,必然是家中少錢貨。然少錢貨必然為商賈不通、或戰亂、或疾病、或苛政等諸般之一因由所致。”

“吾再問:可有解法?”

“夏子曰:平路、平叛、平政。使村落有通途,使群山無亂匪,使政令行四方。內修政理,外合諸侯,則國平民殷,財貨繼而有之,民生庶務諸般不愁,子嗣綿延。至此,百姓無後顧之憂,征之為兵敢戰,再誘之以榮譽,良家化虎狼,則天下可定。”

“吾覺夏子有理,然心中更有疑惑,錢貨何來?故又問曰:錢貨何來?”

“夏子曰:錢貨列國製式各不相同,然列國用金銀銅鐵,布匹糧食等通貨交易之。因而國家之財貨來源多樣,但不可單一論之。否則一物有患,則各方動蕩。故此,以物易物,各取所需,方為上策。”

“吾聞之搖頭,以物易物乃倒退之事,不願多言,拜謝而走。行之一國曰龍國,其國遠在大漠,四方無貝殼,觀其幣,竟貝殼為良幣。

吾欲食果子,店家聞吾自東方來,問有貝否?

吾言否,取銅,店家厭之。

鐵,店家屑之。

金,店家嗤之。

銀,店家願收,卻多收三錢於東部列國。

購食之後,問店家為何隻收白銀。”

“店家曰:龍國盛產銅鐵,且西有金山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所以銅鐵金三物皆賤,唯產銀少,方收之。”

“吾奇之曰:可知貝幣在大陸東岸列國賤之如泥沙?”

“店家曰:自然知曉,然此去東岸千萬裏,路途遙遠,艱難險阻,若能帶一貝來此,價比十兩黃金。君子若有貝幣,則可為龍國店家座上之賓也。”

“吾拜謝而走,深有思量,經年行走西北列國後頓悟,為錢幣之物,必為稀貴且保值之物。若國家欲讓百姓有錢貨,除金銀銅鐵外,亦或用稀貴之物代替,則可百姓就有錢貨可用。約定成俗,交易之通貨,便是錢貨。”

“通貨多則幣貶,通貨少則幣增。”

沈重文念叨最後一句話,不知不覺之間眼神就有了光。

靖國的銅幣分布可不均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