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時間,開林城之中靠著江年到處跑,大體的倒是已經有些樣子了,
規模化的養殖場,大片的種植園,流水線作業的手工作坊,鐵匠鋪,還有整齊的教學樓,
大部分設施已經鋪好了,
同時,在不斷的調整之後,林磊也逐漸的摸出來了一個新的生產模式,
那就是大食堂,大澡堂,高層公寓,解決吃喝拉撒住的問題,再有學校解決孩子的托管,教育的問題,讓成年人以社區為單位,跟著團隊,上到各自工位之上,進行各種工作。
而工作不喜歡,或者做不好,那就調換到其他的社區之中。
在社區之中,大多數人都是幹同樣的工作,或是種植業,也就是種田,或者是養殖,又或者是紡織類,新人進去了,很快就能夠在老人的帶領下,在社區環境同化下,迅速的安定下來,投入到生產工作之中。
在這種模式之下,即不會讓各個行業太過固化,也不會產生,因為人員快速流動,而導致的各種因為生產環境磨合,而產生的生產停擺。
最終的效果就是,這一座城市之中,各種生產,像是一台巨大的機器一樣,不斷的運轉,不斷的生產出來產品,但是作為其中的零件,一個個社區之中的人卻在一個大致的範圍之中,因為能夠一直持續良好運轉,消除了各種停擺而造成的生產力損失開挖出來了更多的生產潛力,讓這個機製下的人並不會產生太多的緊繃,勞損,而能夠維持一個相對不錯的狀態,繼續良性運行。
而在這個機製良好運行起來之後,各種物資便不斷的被生產出來,原本的一片廢墟之上,也是不斷的有各種的作為生產力凝結的各種造物不斷的堆砌出來,甚至的,迸發出來的生產力,活力已經開始要超出林磊這個最初始的神通發動機,
一棟又一棟的原本隻是骨架的高樓,被填充進去了各種符合當前世界審美的架構,
一塊又一塊的田畝之上,不斷的產出著糧食,蔬果,
一個又一個的養殖場裏麵,不斷的產出著,大肥豬,大肥雞,大肥鴨,
在充足的物質供應之下,開林城中的人口,開始不斷的增長著,這些增長,一部分是江年這幾年的工作,讓開林城各項聖朝的考核指標做表都看起來很不錯,得到了更多的聖朝支援,進而填充進來的人口,還有就是,人吃飽了,總是喜歡做些事情,這年月又沒有什麼好的措施,
很自然的,三年時間,城裏出生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多,
不過這裏麵也有一個讓林磊感覺頗有意思的事情,許多人家不想要女孩,生了女孩就大部分直接送到他設立的育兒所去了,
這也導致,他原本目標是為了收留那些因為父母各種原因,無力撫養孩子,而避免勞動力損失而設立的育兒所,幾乎的就要成了女嬰收留所了,
而這樣的情況,林磊看在眼底,心中有些古怪,
因為按照他設立的規則,育兒所是走工參係統的賬,裏麵的一切開始,都是工參係統出錢,所以裏麵出來的孩子,除非交納以複利形式計算的,從嬰孩,到成年這段時間的所有,按300%利潤計算的撫養費,才能夠從工參係統出去,否者就隻能呆在他的工參係統之中好好幹活。
而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飯錢,學費,住宿費,撫養費,然後在加上300%的利潤計算,從一歲開始,到十五歲,算是成年,這段時間大概的需要一個正常成年人,在他的工參係統之中,勤勤懇懇,不吃不喝工作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夠還清,
這般算起來,自然是非常黑的,而更黑的是,工參係統的戶口和非工參係統的戶口不通婚。
實在想要成婚,也可以,把戶口調換成一致的就行了,
這些政策,在當前來說,還看不到什麼效用,因為這時候,隻要是個人,基本上都不想呆在工參係統之中,混吃等死,而是想要靠著自己的努力,打下一片天。
而這些被發送過來的,也大都是一些拖家帶口的,大部分問題,還不是很明顯,
不過再過個十幾二十年,林磊倒是想要看看,這些靠自己努力打下一片天的家夥,怎麼選,
放棄非工參戶口,加入到工參戶口,所積攢的私產就需要全部被回購,
而不放棄非工參戶口,看看這非工參戶口新生嬰幼兒的男女比例,五比一有些太過,大概四點八比一的樣子,差不多就是跟前的現狀,而且,這種現狀,還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惡化,
因為在當前的生產力環境之下,撫養一個女嬰,是見不到多少收益的,
男孩子能幹活,能賺錢,能傳宗接代,而女娃子能幹啥?
縫縫補補,洗洗掃掃?
這些事情能幹嘛,又不能賺錢,就是個白吃幹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