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天的詳細摸底以後,趙大宇已經摸清了每名球員的特點,關於球隊的整體框架也有了初步的雛形,訓練也開始轉入11人製的整體合練。
9人製與11人製之間雖然隻是相差兩人而已,但因為場地變大和人數增多,場上的形勢變化也趨向複雜,對球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他們要在更開闊的場地下進行更快速的思考,作出最合理的動作選擇,無論是攻與防的強度,均較小場有了明顯的提升。
李威振這三人進入U15開始訓練以來,所有的練習都以增強大場的位置感為主,所以當球隊進入標準11人的對抗環節時,他們都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無論是前鋒李威振,還是邊前衛徐特,又或者是邊後衛謝展,三人將南方球員的那種快速機敏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球隊當中的表現也十分搶眼。
李威振其實是一名能力十分全麵的前鋒,此刻他的身高也長到了1米7,身形也顯得很壯實,他引以為傲的爆發力優勢又提高了不少,再次麵對另一方陣中的高中衛馮肖亭時,他的跑位與突破益加的犀利。相比去年提升了不止一個級別,隱隱之中有了種鋒霸的味道。
從兩邊對抗的情形來看,前鋒選手有董元卓、郜麟、盧林、程方、董悟生這五人與李威振進行競爭,都各自有特點,李威振反倒因為全麵的特點有點兩頭不靠的感覺。
大體上可以分為北方的高大派與南方的靈巧派,李威振的位置就有點尷尬,機動靈活性不如盧林,高大強壯又不像董郜,如何選取隻能看主教練的用人思路。
其實細致觀察之下,趙大宇的用人理念已經有所透露。紅隊首發前鋒是董元卓+董悟生+盧林,李威振所在的藍隊則是郜麟+程方+李威振,高快結合的打法比較明顯。
趙大宇在球員時代就以淩厲的進攻能力著稱,在成為教練以後,他所帶出來的球隊也是以進攻為主要特點,去年的啟航杯冠軍廣東隊就體現了這種鮮明的特點。
但球隊這一次麵對的對手不是來自國內各省區,像南方球隊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擊敗北方球隊的做法,到了邀請賽時是難以奏效的。
因為他們所要麵對的對手來自全世界,這裏不僅有高大強壯的歐洲球隊,有將壯實和技術結合到最佳狀態的美洲球隊,有身體素質堪稱爆表的非洲兄弟,甚至就連同處亞洲的日韓等強隊,也比他們具有更強的整體素質和技術優勢。
簡而言之,中國足球就應該走南北融合的道路,高大的北方球員與靈巧的南方球員進行有機的組合,才能踢出中國特色的足球,偏廢任何一方均是不可取的。
但是,對於這條人所共知的真理性認知,當前的國內足壇卻是“嘴上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從國家隊到各級國字號,以及各大俱樂部裏,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北方球員,南方球員越發呈現出萎縮的狀況。
不是說南方球員能力差,而是在這個推崇簡單高效、富有衝擊打法的時代,強壯的北方球員能夠更好地滿足球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