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邀約(1 / 3)

2007年4月1日,意大利北部城市瓦雷澤,意大利U21青年隊駐地。

一背微駝的中年男子反剪著雙手,孤獨地在訓練場上踱著步;

男人光亮的額頂在場邊路燈的映照下反射出一絲微暗的光,不屈的光線映照出他起伏的內心狀態,一如他那倔強的性格。

偌大的訓練場隻剩下一個伶仃而落寞的身影,他咬了咬牙,隨即無奈地歎了口氣。

男人叫皮埃爾·路易吉·卡西拉吉,去年8月份出任意大利青年隊主帥。

上任僅三個月,憑借大膽的變陣,最終取得了歐青賽第7名的成績,如願搭上了前往西班牙世青賽的末班車。

意大利足球享譽全球,他們的國家隊在去年第四次染指大力神杯,時隔24年後再次向世人展示亞地裏亞海那深邃的藍。

但是,在青年級別的世界大賽上,意大利的成績與其大國的地位並不匹配,尤其是U21國家隊。

世青賽在歐洲的關注程度遠不如南美,甚至亞非兩洲,這從成績上也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證。

在已經舉辦的15屆大賽中,阿根廷以五次奪冠傲視群雄,巴西人以四次緊隨,現代足球中心的歐洲奪冠次數最多的是葡萄牙,分別在1989年沙特世青賽和1991年本土世青賽上奪魁,成為U21世青賽曆史上第二支衛冕成功的球隊。

自葡萄牙人最後一次代表歐洲登上領獎台後,隨後的三屆大賽淪為了南美雙雄爭霸的舞台,兩強你方唱罷我登場,巴西與阿根廷的輪流登台吻杯,完美地繼承了成年國家隊的風格打法,還有恩怨;

這種局麵直到1999年尼日利亞世青賽才有所改觀,西班牙四球狂掃日本而捧杯,那也是十六年來歐洲球隊首次染指桂冠。

隨後的三屆賽事又回歸了巴阿爭雄的傳統局麵,南美天才傲視全球。

羞澀的成績並沒有反映出歐洲諸國足球後備人才的真實情況,實際上歐洲完善的梯隊建設是其他各大洲難以匹敵的。

隻是,歐洲足球強國培養的優秀青年球員,憑借個人才能,很早便在聯賽中打上主力,獨撐俱樂部的一片天;

能夠在聯賽中出人頭地,也就不必傷筋動骨去擠世青賽這根獨木橋,俱樂部更不願讓自己的一線隊員參加這種雞肋賽事。

這便不難理解,世青賽為什麼被稱為“新星舞台”,弱勢群體借此一戰成名、竄上枝頭變鳳凰,亞非拉各大洲的希望之星如過江之鯽地投身本項大賽,馬拉多納、範巴斯滕、達沃·蘇克、菲戈、亨利、卡西利亞斯、羅納爾迪尼奧、梅西……

一個個響徹行雲的名字讓世青賽的造星效應越來越強!

在此效應的影響下,苦於難覓表演舞台的亞非拉青年才俊紛紛湧入,不屑一顧的歐洲人開始以另一種目光關注該項賽事。

盡管已進入四月,但從亞平寧群山吹來的晚風還是讓卡西拉吉感到一陣寒意,他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一陣更深層次的冷意從心裏泛出。

盡管球隊最終幸運地搭上了參加世青賽的末班車,通過附加賽晉級,但他明白這一成績的取得十分僥幸。

1:3負西班牙、2:5負葡萄牙,甚至被奧地利、波蘭等球隊羞辱,卡西拉吉清楚手下這支意大利的實力;

出於鍛煉隊伍的目的,東道主西班牙參加了歐青賽決賽階段的比賽並且最終奪魁,其所占的名額自動往後延伸;

在附加賽與愛爾蘭、瑞士的激烈廝殺中,意大利笑到了最後。

對於這群不為人所關注的烏合之眾能夠晉級,卡西拉吉的個人價值已經得到體現,對手下這批球員沒有更多的奢求,畢竟他們在意大利國內也隻能算作二流角色,能夠從競爭激烈的歐洲突圍已屬奇跡。

拋開球隊成績,聯想到個人處境,他就無法樂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