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細化(1 / 2)

“曹林,你這是哪門子射門,準星裝在上啊!?”在這位國青隊前主力左前衛一腳衝炮呼嘯而出後,王朋粗聲地吼了起來。

前兩的調整過後,訓練量陡然加劇,隊員們心目中的世青節奏終於來臨:早上,超大運動量的體能特訓及有無氧結合練習,教練組變著戲法去激發球員們在體能方麵的最大潛能;

下午,綜合戰術技能演練,含十組攻防對抗賽練習;

晚上,業務學習,含賽況錄像分析。

盡管已有心理準備,但意料之外的大強度還是讓人吃不消,開訓僅三,體力過人的劉利也抽起筋來。

強度大是本期集訓的一個突出特點,另一個特點也悄然浮出水麵,而這一點卻是由王朋主導的。

國青隊以往的集訓很少對停、傳、帶、射等基本項目進行細致的練習,而這一次,對基本功的練習強調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大有掘地三尺的決心。

中國足球一直強調快速出成績,因此在對球員的培養上,更多灌輸的是速度、力量、團隊等整體性的因素,而對射門、球性熟悉、意識等細節總是刻意回避,大大咧咧的培養機製帶有鮮明的前蘇聯風格。

球員一進入俱樂部梯隊便被當作贏球機器來培養,西歐那種學校式培養球員享受比賽、喜歡足球、啟發潛力的漸進式培養方式很難生存;

而今國內急躁的體育環境裏,不計功利、有如此耐心的讚助商少之又少,惡劣的環境直接扼殺了那些還有良知的教練的熱情,國內的許多才將漸漸也步入了“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傷仲永局麵,這種大環境的熏染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從亞青賽開始跟隨著這群球員,王朋十分清楚他們的軟肋所在,在亞洲範圍內運氣好,能夠搏個出線,掙幾分臉麵,但到了世界呢?

綜合素質完全處於下風,中國足球又怎能在世界立足?

從玉城回來後,通過與恩師交流,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不僅是龍需要加強基礎練習,甚至整支球隊都是必須加強。

在與呂居仁進行了交流以後,王朋主動提出負責基礎方麵的強化練習,呂居仁沒反對。

一個是大強度的體能練習,另一個是繁瑣的基本功練習,這兩點都特別折磨人,這幫夥子整叫苦不迭。

講究心理控製的王朋了解這些情況,但卻沒辦法按亞青賽前那種緩慢的方式來訓練,隨著世青賽日益臨近,上麵施加的壓力一緊似一,他唯有加大訓練的強度。

王朋在苦於隊員基本功薄弱、創造力不足和團隊意識缺乏等細節的時候,呂居仁也有煩擾。

這是一支完全按照呂居仁的理念打造的球隊,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對中場的控製。

亞青賽後期,球隊逐漸形成了-5-的打法,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呂居仁也清醒地認識到,這支精心打造的青年軍,由於球員意識習慣和腳法方麵的原因,對中場的控製可謂雷聲大、雨點;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亞青賽半決賽時對東道主的慘敗,中國隊所謂的壓製中場打法卻給予了日本隊最大的自由,中場無法堅挺的最直接惡果就是三後衛的防線遭受到最致命的打擊。

到了世青賽上,麵對的都是善於控球、推進速度快的球隊,中國隊如果繼續堅持此前的虛假控製路線,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窮則思變,呂居仁明白這個道理,要有一番作為就必須作出改變,兩個月的時間裏,他都在思考解決的方式。

成年國家隊的主要陣型以4-4-為主,無論前場如何變化,後場的四後衛站位雷打不動。

削減一名中場,也就降低了球隊中場的創造力,這種主動討打的保守方式讓他不屑,但大敵當前,掂量著自己的水平,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但是,改變卻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需要做的鋪墊工作還有太多太多,要想取得如意的效果,還必須結合實際請來穩妥推進。

一個最大實際就是,長久的封閉集訓以來,都在刻意給球員灌輸中場至上的理念,在磨合逐漸成形的時候,卻要突然轉移戰略重心,大戰當前,這並不明智。

這又是一道選擇題,呂居仁內心糾纏著。

“來,我們今不再玩顛球、繞杆這些細活了,我們玩個大的!”在強化了一周多的基礎練習後,看著怨聲載道的球員們情緒越來越大,而效果也不是很明顯,王朋決定轉變訓練方式。

“今我們來玩次團隊對抗,以三人為一組,要求是一組三人之間進行傳球,另一組進行逼搶。除了用手,你們可以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傳球,隻是不能給皮球落地,落地即為輸,控製皮球、防止搶劫、快速傳遞、密切配合,這是控球方的要求。而搶劫方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要采用衝撞犯規以外的任何方式,逼迫對方的皮球墜地,控球方流暢傳遞皮球時間超過一分鍾即為贏。”

“看見那個紅色木桶沒有?我要求你們起高球,將它擊倒。別跟我討價還價,這是提高你們腳法的大好機會。擊球時腳腕適當放鬆,調整力量,就當你正拿著一把AK在瞄準,要用心去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