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召集人手 上(1 / 2)

白羽寒自鹹陽宮麵見始皇帝回府後徹夜未眠,一晚上都在琢磨著此次西行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團隊人選。

辰時剛至,遠處的天空泛起了一抹魚肚白。

經過一晚的琢磨,白羽寒大致列出了此次執行始皇任務的隊伍搭配。

共計劃召集二十人一同前往,其中戰鬥士卒十五人,工匠士卒兩人,觀星師一人,陰陽師一人,精通西荒交流語言者一人。

所謂戰鬥士卒,主要為防護此次西行途中的安全問題。

白羽寒也算是沙場之中摸爬滾打過來的,他更明白挑選護衛對於此次出行的重要性。

戰鬥士卒分三組,五人一組,每組設武卒三名,弓弩手一名,水陸卒一名,互相配合攻防一體。

武卒主要是由百年前震驚整個戰國的魏武卒發展而來。

相傳魏國一代名將吳起傾全國之力打造五千名魏武卒,在後來的一次戰役中這五千名魏武卒硬是挑翻了秦國五萬軍隊。

秦國後效仿魏國也組建了一隻武卒軍隊,隻不過人數並不如魏國那樣誇張罷了。

秦武卒由刻苦訓練的年輕士兵中挑選,身著三層甲。分別為內置軟甲、中護革甲,外穿鐵甲,光這三層護甲已經使得武卒在單挑時立於不敗之地。

武卒還人手配有一丈多長的戈一把,青銅劍一把,鐵製盾牌一麵跟強弩一把,箭五十支。可以這樣說,每一個武卒就是一個行走的人間殺器。

每組除了三名武卒還需要各配一名弓弩手。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國力空前強大,甚至曾幾何時跟秦國平起平坐。

秦國之弩雖力大,射程遠,但是趙國的弓手射擊精準度更高,對箭的控製更加精妙。

如果說秦國的弩講究的是力量與距離,那趙國的弓講究的就是力道與精準了。

所以秦國也秘密發展了一部分類似於趙國的弓弩手,既背負秦國的弩,也可使用趙國的弓,非常適合中遠程打擊。

最後就是水陸卒,這還要從秦國與楚國的一次戰敗說起。當時秦攻楚時,本一路勢如破竹,無奈秦人地處西荒邊緣,天生不擅水性,與楚國水上大戰敗於楚。

後秦國發奮圖強,暗中培養千餘名水性較好的水陸卒。他們攜輕甲而行,腰間也是以佩戴鐵劍為主,主要用於水上、水下作戰,當然他們的近戰能力也不差。

有此士卒十五人,輕裝西行安全應是足矣。

其後便是工匠士卒了,白羽寒不知此次西行探求長生藥需要多久,遂計劃從軍中挑選木匠跟鐵匠各一人。

他們主要負責路途中,武器消耗的補充、以及各種防禦、攻城器械的製作,還有就是交通工具的研製。

春秋戰國期間,由於各國之間戰爭不斷,於是各種思想學派如雨後春筍一樣,紛紛破土而出,行成了後期的百家爭鳴的局麵。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各種爭鬥,各種辯論,其恰恰就是這種辯論,這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的思考,然後選擇一個自己所信奉的一個學說,這也造成了在戰國時期有這麼多的看法和說法,然後能夠碰撞出來很多思想的火花。各種思想學術流派之間的相互辯論,使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