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畿的水災在入冬之後算是過去了,可又迎來了雪災,還沒從水災中緩過氣來的百姓,麵對雪災是措手不及,短短兩日,凍死百姓無數,比起錦東的百年寒潮有過而無不及。
天災人禍,將皇帝的威信摧毀所剩無幾了。
哪怕後宮又傳來了喜訊,剛剛入宮沒多久的賢妃有喜了,這位賢妃與先前那些出身不高的妃嬪不一樣,她乃丞相的族中侄孫女,雖說不是長房嫡出的,但到底是出身名門了,一入宮便是妃位。
在齊王爆出了皇帝的醜聞之後,皇帝迎了丞相的侄孫女入宮為妃,目的顯而易見了,也因為此舉,朝堂在短暫的動蕩之後,很快便穩定下來了,如今又傳出喜訊,齊王的那些所謂的醜聞自然也就不攻而破了。
先前那些後宮妃嬪出身低微,皇帝想如何便如何,可如今的賢妃出自丞相一族,還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宮的,皇帝哪怕真不在乎給自己戴綠帽子,可能瞞得過丞相?在這時候對賢妃下手,無疑是告訴丞相齊王所說的是真的!
皇帝會這般愚蠢嗎?
還是不要臉麵了?
哪怕需要丞相的支持,也不至於這般不要臉麵到這個地步吧?
賢妃傳出喜訊之後,丞相夫人還專門進了宮,出來的時候,紅光滿麵的,轉日便召開宴會,在宴會上,當眾怒罵了齊王狼子野心齷齪無恥,人人得而誅之!
這就更加證明了那些關於皇帝不能生的傳聞全是齊王為了謀逆找的借口!
然而,哪怕有了丞相一家的支持和證明,也還是有些人不願意放過這個機會,宗親當中不是每一個人都和康王府一樣腦子清醒的,尤其是在齊王和燕王都謀逆了,各地更是天災頻頻,這分明是在說皇帝德不配位!
既然如此,怎麼就不能讓人取而代之了?
丞相一家算什麼東西?他們說的就是真的嗎?齊王說的怎麼就是假的呢?丞相那老東西分明是和皇帝沆瀣一氣,企圖瞞天過海,不然皇帝要證明自己能生,納妃怎麼就偏偏納了他丞相家的?京城名門望族那麼多,怎麼就偏偏挑了他家的?
丞相一家得皇帝寵信?
笑話!
頭兩年皇帝是對大家都很不錯的,可等他坐穩了皇位之後,尤其是這兩年,不都是在一批一批地清理那些倚老賣老的嗎?連向來是宗親領頭羊的康王府也都被他給打壓的連門都不出了,丞相算個什麼東西?若不是他老子老丞相當年對皇帝奪位有過那麼一絲幫忙,他能有本事接他老子的班?老丞相死了之後,丞相府早就沒落了,若非發生了齊王與燕王之亂,丞相府早被皇帝給收拾了!
所以,丞相府的人嘴裏說出來的話,每一個字能信的!
就算是真的,也必須變成假的!
那是皇位,自古以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皇位!天底下所有男人沒有一個不想要的位子,更何況是皇族的男人?
賢妃有喜了又如何?別說還沒生下來,就算生下來,皇帝拿什麼證明孩子是他的?哪怕是長的像也證明不了就是他的種!
皇貴太妃不也說過,她發現皇帝的秘密之時,皇帝身邊有個與他長得極為相似的替身嗎?那替身做太監打扮藏在後宮當中,是用來做什麼用的,不必說也知道了,所以,就算賢妃生出來的和皇帝長得相似,也說明不了什麼!
總而言之,皇帝若是繼續坐在皇位上,皇族的血脈便永遠也幹淨不了,大殷的江山很有可能就要傳到野種手裏了!
殷氏皇族哪裏能忍?!
於是,冬至太廟祭天這一日,以忠郡王為首的一應宗親對皇帝發起了準備已久的逼宮,欲將皇帝一舉拉下馬,將忠王送上皇位。
忠郡王這一脈,也曾參與了皇位爭奪,落敗之後新帝仁德,沒抄家砍頭,隻是將爵位由王爵降為了郡王爵,此後,忠王後代子孫便龜縮人後,戰戰兢兢地在新帝跟前討生活,直至新帝駕崩,新一任的皇帝繼位,才算是真正地熬過了奪位失敗的後遺症,隻是,曾經有機會染指過皇位的人,哪怕隻是其後代子孫,豈會那般輕易放下執念?每一人的忠郡王在臨終之前,最大的遺憾便是沒能搶回那個位置,留給子孫的,也都是這個要命的執念。
現任忠郡王才到而立之年,正是最年富力強的時候,而三代的積累,也讓他有了一爭而全先祖心願的底氣。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
這場東風便是冬至的祭天。
莊嚴的太廟,成了修羅場,殷氏皇族的列祖列宗再一次目睹他們的後代子孫為了皇位而相互廝殺,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