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羅府倒是來了位特殊的客人,當然並不是指第一天就被薛禮折磨哭的房遺愛,而是一位比較尊貴的客人。
當然,羅逸府上住著李淵以及李麗質,身份已經算是大唐最為高貴的那一批。
不過當看到來人和李麗質親切的打招呼,羅逸一開始還有些吃醋,但是聽到李麗質稱呼其為三哥,這才讓羅逸一愣。
李麗質的三哥還能是誰,自然是吳王李恪。
李二有十四個兒子,大兒子自然是李承乾,也是當朝太子。至於二兒子楚王李寬,卻是早夭兒。而三兒子吳王李恪,他的生母是楊妃。
這個楊妃來頭自然是不小,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
關於這點羅逸是要吐槽一番的,李淵和楊廣本就是表兄弟,那麼楊妃也不外乎就是李二的表妹罷了。
關於楊廣與李淵是表兄弟的關係,是二人的母親是親姐妹,自然的二人的父親之間是連襟的關係。
獨孤信的長女是北周明敬皇後;第四女是唐朝元貞皇後(李淵的母親,唐朝李淵開國後追封);第七女是隋朝文獻皇後(楊廣的母親)。在周、隋、唐三朝都進入皇室,三代都為外戚,自古以來,從未有過。這個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一門三皇後”。
那麼對於李恪,羅逸現在見其對他是彬彬有禮,此時的李恪是剛從封地回來,原因是因為楊妃的生日,李二特意準許他回長安給楊妃慶生。
而李恪雖然是庶出,但是明顯和李麗質的關係極好,羅逸也聽李麗質說起過,她的三哥李恪是與她關係最好的兄長。
倒不是因為和李承乾與李泰的關係不好,隻是相對於三人的性格中,很明顯李恪的性子更像一個會照顧妹妹的暖男。
“早就聽說這未來的妹夫俊雅不凡,不過本王未曾想到竟是如此出眾。”
羅逸倒也隻是靦腆一笑,雖然這話確實是有一說一。
這些時日羅逸堅持鍛煉,基本上是擺脫了剛超越來到大唐時的陰柔美。
當然比起薛禮這樣的猛男還差得遠就是了……
而對於李恪,其實羅逸現在想來,覺得他有些可惜。隻因為他的母親是楊妃。
曾經在《舊唐書》裏這樣提到過: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嚐曾肖己。意思就是說,李恪素有文武之才,無論在哪個方麵都很像李世民,因此深得李世民喜愛。
不過話是這樣說,李恪身為皇子,也隻能封個吳王,從來都沒有入主過東宮,那怕前太子李承乾被廢,也沒有輪到他成為儲君,反而是毫不起眼的晉王李治當上了太子。那麼李世民為何沒有立李恪為太子,這其中有什麼更深層的原因?
首先,這跟中國古代的繼承製有很大關係。中國古代一直講究嫡長子繼承製,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隻要是皇室立儲君,那怕是普通人家繼承家業,都遵循立長不立賢、立嫡不立庶的基本原則。說到這兒,大概我們就容易理解了,李承乾是正宮長孫皇後所生,而且還是嫡長子,不僅如此,就連李承乾後來與其嶽父侯君集密謀造反失敗後,也隻是受到了小小的懲罰,僅僅是被貶為庶人;而作為吳王的李恪,他母親雖然是前朝公主,但已經是前朝,是後宮的嬪妃,因此李恪算是個皇庶子,論皇位的繼承順序,是萬萬不可能輪到他頭上。
其次,從很多史書上,我們並未深度了解李恪多受李世民喜愛。反而經常受到告誡。
在李世民給剛剛被封為吳王的李恪一封《誡吳王恪書》,曾有過這樣一句話:“汝方違膝下,淒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麼一句,咋一看好像有點父子之情的味道,然而不要忘了此信的題目是什麼?《誡吳王恪書》。誡是什麼,有告誡、警告之意,意思很明確,李世民寫信就是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最後,李恪雖有被立為太子的機會,可李世民隻是一時心血來潮。在李承乾因謀反被廢為庶人。四子李泰因奪嫡被貶,其餘諸如李佑李愔,要麼造反而死,要麼被彈劾,總之他們無任何成為儲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