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3 / 3)

屠百龍道:"當時,除我之外,敢死隊一百餘人中,還有三位武功較強的高手,一人名喚袁貞龍,一人名喚呂文龍是襄陽守將呂文煥將軍的胞弟,另一人名喚李承龍。他們三人功夫各有所長,與我隻在伯仲之間。我們四人在敢死隊中並稱′血殺四龍’……這次刺殺行動不但賈丞相對我們寄予厚望,而且度宗皇上亦是滿懷期許,許我們功成後賞以高官厚祿,並賜我們一個名號叫作"血殺門"。隻可惜我們敢死隊一百餘名隊員眾誌成城、信誓旦旦……結果……結果卻慘遭铩羽……"

完顏複道:″怎麼會這樣?"言下之意亦甚感惋惜。心下暗想,原來″血殺門"是因此而得名,我還以為是什麼無惡不作的邪門魔教呢?這皇帝老兒也是,好端端的賜什麼名號不好,偏生要賜個讓人聞之膽寒的名號?

屠百龍道:"我們當著度宗皇帝、賈似道丞相以及及滿朝文武百官的麵,在金鑾殿前歃血為盟,立下重誓。言道是:不成功則成仁,不取忽必烈罕項上人頭,便決不再踏大宋彊土。"

完顏複心想,如此嘔心瀝血、勞師動眾,身負力挽狂瀾的家國重責,若不能馬到成功,手刃巨敵,自然是無臉再見家國父母以及卿卿民眾的了。倘若是我,也必馬革裹屍誓死不還!

"我們一行眾人為掩人耳目喬裝打扮,以商隊和鏢行的身份,連夜出了臨安悄悄北上,直赴漠北上都。"

″豈知我們跋山涉水,千裏迢迢到了上都,悄悄潛入宮中抓了一名侍衛訊問忽必烈行蹤。開始時那名侍衛口風很緊,後來終於經不住我們施以各種嚴刑逼問,方知忽必烈不在上都宮中……"

完顏複大奇:″他作為大罕不在都城宮中,卻又去了哪裏?"

屠百龍道: "我們從侍衛口中得知原來忽必烈罕已親率大軍前往窩闊台罕國征討海都叛軍去了。我們想忽必烈此際忙於內憂外患,疏於防範,正是天賜良機。大夥兒一合計,事不宜遲,便馬不停蹄趕往窩闊台罕國,意欲在亂軍之中拿下忽必烈首級。"

"是啊!這倒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完顏複聽得聳然動容,出口讚道。

屠百龍道:"我們緊趕慢趕,終於在離窩闊台罕國不足百裏的地方,追上了忽必烈大軍。其時,忽必烈帳下大將軍伯顏正率精兵與叛王海都軍隊對峙。我們不敢露了行藏,悄悄潛於暗處,隻待天黑相機行事。"

完顏複道:"如此再好不過。"

"是啊!我們都認為此次必定萬無一失。當晚,兩軍息兵,忽必烈軍中將士經過了一天拚命廝殺,盡皆疲憊不堪,早早地進入了夢鄉。我們自認時機已到,子夜方過,便乘夜殺出,砍翻了轅門哨衛,直奔中軍大帳。一路之上,除了碰到一隊巡哨之外,營寨之中似乎無人把守。"

完顏複驚呼一聲,道:″糟了!恐怕要中計?"

屠百龍詫道:″你怎知道?"

完顏複道:"既然是兩軍交鋒,紮營而厽,自然不得不防敵軍偷營,但想那忽必烈罕乃是當世罕見的軍事奇才,絕不會如此粗心大意!而你們孤軍深入,在大營之中如入無人之境,若不是忽必烈罕故意請君入甕又是什麼?"

屠百龍讚道:″小娃娃孺子可教。初時,我們尚未警覺,隻道是蒙軍將士們鏖戰疲勞,酣睡未覺之故,及至到了中軍帳前,方才有所察覺,但為時已晚,隻得硬著頭皮衝入帳中。"

"隻見中軍帳中燭火高懸,照耀如同白晝,一位金盔金甲,神威凜凜的將軍端坐帳中。正是蒙古國主忽必烈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