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特克人在適應環境的創新,並不止於構築一個水上城市,還在於他們顛覆式農田設計。一般的農耕思維,是在平整的土地上開墾農田,然後通過水利設施引水灌溉,阿茲特克人卻是反其道而行之。這些農田並沒有被開墾在周邊平原或者山地,而是被巧妙布設於堤壩之外的湖麵上。有一種說法是,阿茲特克人會利用湖底生成的雜草固定木筏,然後再在木筏之上,堆覆營養豐富的湖泥,以此打造出一片“浮島”式的水上農田。不過阿茲特克人的真正做法,更有可能是在湖中,紮下能夠高過豐水期的湖麵木樁,然後再在上麵架設木筏、堆覆湖泥。

不管具體采取哪種做法來打造水上農田,阿茲特克人所種植的玉米等作物,都不會有缺水之憂了;淘換上來的淤泥,則能夠不斷為作物的生長提供養分。悲劇的是,在西班牙人入侵阿茲特克之後,殖民者們並不認為阿茲特克人的設計有什麼可取之處。更大的原因在於,天主教徒們並不願意美洲人,存有能夠引發民族自豪感的記憶。因此特諾奇提特蘭所處在湖麵,最終被逐漸填平。新的墨西哥城,則在古城遺址及被填平的湖麵上重新興建及擴張,並成為了墨西哥合眾國的首都。

日期:2018-04-2721:10:47

後麵我們會看到,美洲原住民在農業上麵,還有很多創新。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不管什麼樣的技術創新,作物生長都離不開:陽光、水、土壤這三大要素。在沙漠當中,這些要素並非不能湊齊。比如舊大陸最為先發的兩河文明、埃及文明,都處在沙漠當中(但不是農業起源地)。兩大古文明的形成,得益於兩地所鄰的高原,能夠為之帶來豐沛的河水(包括營養豐富的河泥)。反觀身處墨西哥高原之上的奇瓦瓦沙漠,以及位於墨西哥高原西麓的索諾拉沙漠,卻並沒有成就大型衝積平原的條件。盡管沙漠中會有一些小型綠洲存在,並有機會聚落一些人口,但體量限製了它們的發展空間。

不具備交通價值,是美墨邊境沙漠地帶,成為文明盲區的另一個原因。如果科迪勒山係的美國部分,是在“前哥倫布時代”,就具備今天的吸引力的話,那麼美墨邊境那些能滋養巨大仙人掌的土地,並非沒有可能誕生一些引發考古學家興趣的綠洲文明。貿易將成為其發展文明、聚落人口的推進器。就象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發現的那些綠洲小國一樣。然而當我們滿懷希望,把視線越過北緯35°這條熱沙漠氣候區的北部邊界後,令人崩潰的事情發生了。在這條氣候分割線的北麵,還是一片荒蕪的土地。

“沙漠”總是與“熱”和“幹旱”聯係在一起,不過並不是所有酷熱的幹旱地帶,都處在熱帶地區。除了熱帶沙漠以外,地球上還存在有溫帶沙漠。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北地區的沙漠,就屬於溫帶沙漠。與熱帶沙漠區相比,溫帶沙漠區在日溫差和年溫差方麵,都要大得多。中國新疆地區流傳著的“早穿棉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的民諺,就是這一氣候特點的真實寫照。以至於溫帶沙漠又被形容為“冷沙漠”(熱帶沙漠則為“熱沙漠”)。隻不過,無論哪種沙漠,都與幹旱二字緊密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