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前世今生 第四十章 設計武器(上)
戰爭-前世今生 第四十章 設計武器(上)
“我說,不如我也幫幫忙吧。”我很有耐心的接著重複著這句話。
楊戩石化了良久說道:“你這是在開玩笑麼?”
“咳咳,不就是個武器麼。你現在研究的是什麼類型的?”
冷兵器時代(約公元前21~公元10世紀)中國古代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為便於敘述,現按社會和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分為青銅時代的兵器和鐵器時代的兵器兩個階段。當然,曆史的發展從來不是截然分開的。在青銅時代早期,還大量使用著石兵器,特別是骨鏃;在鐵器時代的早期,也還大量使用著青銅兵器。
由於生存競爭或血族仇殺,氏族或部落之間常會發生流血的暴力衝突,於是帶有鋒刃的生產工具,也被用於人類的互相殘殺。這種殺人工具與生產工具不分的狀況,在史前階段曾經曆了一個很長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製的萌發,促進了原始社會的解體,開始由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部落聯盟之間不斷發生激烈而殘酷的原始戰爭。反映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最著名的是約四五千年前的涿鹿之戰,以黃帝為首的北方部落聯盟戰勝了以蚩尤為首的南方部落聯盟。原始戰爭日益頻繁而激烈,僅用有鋒刃的生產工具已不適應作戰需要,促使人們開始設計和製造專門用於殺傷和防護的特殊用具,它們逐漸與一般生產工具分離開來,於是出現了專用於作戰的兵器。這一變化大約發生於原始社會晚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相當於從部落聯盟向國家轉化的過渡階段,也正是古代傳說中發生涿鹿之戰的時候。因此,傳說中常把兵器的發明歸功於蚩尤,或者是黃帝及其臣子,這正反映了部落聯盟間的戰爭與兵器出現的曆史聯係。從考古發掘中,已獲得了帶鋒刃的生產工具轉化為兵器的資料。以重要的原始狩獵工具弓、箭為例,弓箭至少出現於距今2萬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約5600年的新石器時代才出現用箭殺人的實例。如在江蘇省邳縣四戶鎮的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被骨鏃射中的人體骨,鏃體射入骨質深達2.7厘米;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類似實例發現。
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較鋒利的石質工具;同時也提高了用石質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術,為製造兵器準備了工藝方麵的條件。當時由生產工具轉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用於遠射的木質或竹製的單體弓和裝有石質或骨、角、蚌質箭鏃的箭;用於紮刺的石矛或骨矛;用於劈砍的石斧、石鉞;用於砸擊的大木棒和石錘;用於勾砍的石戈;以及石質或骨、角質的匕首,等等。此外,可能還使用了原始的木弩,以及可以拋發石彈的“飛石索”等。同時,為抗禦敵方進攻性兵器的殺傷,已經使用了原始的防護裝具,主要有竹、木和皮革製造的盾,以及用藤或皮革製造的原始甲、胄。
青銅的我倒覺得現在發展到這個地步也是用不著了。
大約在夏朝,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經商、西周、春秋到戰國時期,延續約2000年。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了青銅器,如在甘肅省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青銅小刀,就是實物證明。到了夏末商初時,青銅兵器的鑄造工藝已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從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戈、鏃等實物中可以看出。到了商朝,奴隸製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必須擴大青銅兵器的產量,提高質量,並改進它們的戰鬥效能,用以裝備商王朝日益擴大的軍隊,因而青銅兵器有了更大的發展。商朝以後,又經過西周、春秋時期的不斷發展,到戰國中期,青銅兵器的製作技術和產品質量都達到了高峰。青銅兵器發展的基礎,是商周時期青銅冶鑄業的不斷發展。商朝青銅冶鑄工藝,已經超越了由礦石混合冶鑄的低級階段,發展到以純銅、錫和鉛按比例冶鑄青銅的較高水平。考古發現的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東南的商朝晚期鑄銅遺址,麵積超過1萬平方米,說明生產規模很大;在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兵器及其他用品達460多件,總重量1625公斤,反映出當時青銅冶鑄的規模。周朝青銅器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戰國初年,以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為例,出土銅器總重約達10噸,與殷墟婦好墓出土銅器總重相比,已超出5~6倍,二者相差懸殊,正是青銅冶鑄業在這一曆史時期內大發展的縮影。青銅兵器質量的提高,是與世代積累的冶鑄技術經驗的不斷總結分不開的。成書於東周時期的《考工記》中的“六齊”,記載了冶鑄各種青銅器物的不同合金成分的配比,其中有一半是關於各類兵器的,用其指導實際生產,能夠保持兵器的質量和生產的穩定性,促進了軍隊裝備的規範化。